找词语>诗词古文>黄石公生平

黄石公生平介绍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查看黄石公的诗词古文

与天书

  张良得“天书”,“天书”是黄石公所赠。这段故事在邳县流传最广,大人、小孩都会讲,可是要问起黄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据传,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始皇父亲庄襄王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想想一来自己还年轻,虽已登基,但立足未稳,身边需要人辅佐;二来魏辙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会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无容人之量。于是就带亲信人马追魏辙到骊山脚下,用好言好语千方百计挽留,魏辙决心已定,一个劲不愿回去。后来,他就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

  书写好后,他就四处寻找合适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意愿。

  一日,黄石公在圯上(圯,即桥)与张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书上说的纳履)方式试张良,看到张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怀开阔,将来必有一番抱负,绝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书》相赠。此书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义、安礼六篇。书中语言明贵,字字精当,张良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大悟大彻,心领神会,要不多天,便把一本《素书》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谋士,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大部分运用《素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这段故事越传越神,《素书》也就被后来人说成了“天书”。

著述

  案黄石公事见《史记》,《三略》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云下邳神人撰,成氏注。唐宋《艺文志》所载并同。

  嘉锡案:《困学纪闻》卷十云:“魏李萧远《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言三略者,始见于此。”自注云:“汉光武诏引《黄石公记》,未有《三略》之名。”是则《三略》名之源起,《困学纪闻》已明言之,其名初不始于《隋经籍志》;《纪闻》非僻书,《提要》乃略不一考,何也?

  相传其源出于太公,圯上老人以一编书授张良者,即此。盖自汉以来言兵法者,往往以黄石公为名。史志所载,有《黄石公记》三卷、《黄石公略注》三卷、《黄石公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黄石公神光辅星秘诀》一卷。又《兵法》一卷、《三鉴图》一卷、《兵书统要》一卷。今虽多亡佚,然大抵出于附会。是书文义不古,当亦后人所依托。郑瑗《井观琐言》称其剽窃老氏遗意,迂缓支离,不适于用,其知足戒贪等语。盖因子房之明哲而为之辞,非子房反有得于此。其非圯桥授受之书,明甚。然后汉光武帝诏书引黄石公“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之语,实出书中所载军谶之文,其为汉诏援据此书,或为此书剽窃汉诏,虽均无可考,疑以传疑,亦姑过而存之焉。

  案史志所载之书以黄石公为名者,《隋书·经籍志·兵家》有《黄石公内记敌法》一卷、《黄石公三略》三卷、〔原注云下邳神人撰,成氏注。梁又有《黄石公记》三卷,《黄石公略注》三卷。〕《黄石公三奇法》一卷、〔原注云梁有《兵书》一卷。《张良经》与《三略》,往往同,亡。〕《黄石公五垒图》一卷、《黄石公阴谋行军秘法》一卷、〔原注云梁有《黄石公秘经》二卷。〕《黄石公兵书》三卷。《五行家》有《黄石公北斗三奇法》一卷。《旧》《新·唐志·兵家》除《黄石公三略》、《成氏三略训》〔《旧志》无成氏二字〕各三卷外,有《黄石公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疑即《隋志》之《阴谋行军秘法》,而名不同。〕《宋史·艺文志·兵家》除《成氏注三略》三卷外,有《黄石公神光辅星秘诀》一卷,又《兵法》一卷、《三鉴图》一卷、《兵书统要》三卷、《三略秘要》三卷。《五行家》有《黄石公备气三元经》一卷、《黄石公地镜诀》一卷、《黄石公公宅》一卷。《提要》随手拾掇,不完不备,观其去取,漫无义例,不知其何说也。至于其书之真伪,则《史记·留侯世家》明云:“父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观其书,乃《太公兵法》也。”使张良果有受书之事,则其书当即在《太公兵法》八十五篇之中。盖良既亲受之于老父,知其为太公书,则其后与韩信序次兵法,定著为三十五家,〔事见《汉志·兵书略》〕自当次入太公一家之内,不应别有所谓《黄石公记》与《三略》也。使良并无其事也,则即因《太公兵法》而附会,盖流俗人震于留侯之筹策如神,因转相传言,以为是尝受太公之书于下邳神人云尔,尤不当别有此书也。此其出于伪作,可据《史记》一言而决,何必更较量其文义耶?

猜你喜欢

  • 朱让

    朱让,字次夔,一字絅庵。南海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一六〇三)进士,由户部主事转夔州知府。有集,失散未刻。清黄登《岭南五朝诗选》卷四有传。

  • 萧遘

    萧遘(gòu)(?-887年),字得圣,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唐朝宰相,中书侍郎萧置之子。萧遘出身于兰陵萧氏齐梁房,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太原从事、右拾遗、起居舍人、播州司马、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黄巢之乱时,萧遘随唐僖宗入蜀,被拜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黄巢起义平定后进拜司空,封楚国公。光启二年(886年),邠宁节度使朱玫率军入京,田令孜挟持唐僖宗逃往宝鸡,萧遘未及跟随。朱玫主张另立新君,萧遘反对,拒绝草拟文告,被罢为太子太保,退居河中府。光启三年(887年),朱玫之乱平定,宰相孔纬诬陷萧遘从逆,萧遘因此被赐死。

  • 袁山松

    (?—401)东晋陈郡阳夏人。袁乔孙。少有才名,博学能文,善音乐。旧歌有《行路难》曲,歌词疏质,为文其辞句,因醉纵歌,听者流涕。与羊昙善唱乐、桓伊能挽歌,时称三绝。历显位,为吴郡太守。孙恩起事攻沪渎,山松固守,城陷被害。

  • 胡世将

    胡世将(1085年—1142年),字承公。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枢密副使胡宿曾孙、浙西安抚使胡唐老之弟。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大臣。崇宁五年(1106年),胡世将登进士第,历尚书右司员外朗、兵部侍郎等职。绍兴八年(1138年),以枢密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绍兴十二年(1142年)病逝,年五十八,谥号“忠献”,后改谥“忠烈”。有《胡忠献集》六十卷,已佚。《全宋诗》、《全宋词》、《陕西通志》等录其诗词。

  • 和蒙

    和蒙(951-995)字显仁,开封浚仪人,和岘之弟。生于周太祖广顺元年,卒于宋太宗至道元年,年四十五岁。

  • 朱煌

    朱煌(1772—1849),字辉甫,号勿轩,青县钱海庄(今属沧县)人。少孤贫,读书刻苦,寒暑无间。乾隆五十七年(1792)补博士弟子员。嘉庆九年(1804)举于乡,而时乖命蹇,十上公车不第。道光二十七年(1847),擢巡宁夏道,道光二十八年(1848),宣宗勤求吏治,稔知公名。特传旨召之,期将大用。公行至西安,遘疾还乡,事乃寝。道光二十九(1849)年正月六日,卒于家,春秋七十有八。诰授中宪大夫。著有《勿轩小草》、《环山善后事宜》、《武经七书摘要》等书。

  • 陈通方

    陈通方(770~?年)闽县(今福州鼓楼区)人,家居省城。少年时,即工文辞。唐贞元十年(794年)进士,时年25岁,是鼓楼地区第一个进士。同榜进士王播,年已56岁,陈通方年少轻浮,戏拊其背说:“王老!王老!奉赠一第。”王播反唇相讥:“陈少!陈少!切莫作恶!”后陈通方丁母忧,未得一官半职,生活困苦。王播已掌管朝廷盐政,陈通方以诗求他荐引,句云:“应念路旁憔悴翼,昔年乔木幸同迁。”王播荐其为江西南陵院官,终郁郁而卒。著有《陈院官诗》一卷,佚。

  • 王有初

    生平无考。《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下。

  • 清江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诗僧。幼出家,代宗大历初至杭州华严寺,师华严宗僧人守真。归越州开元寺后,又从昙一学《四分律》。大历八年(773)至南阳从慧忠习禅观。大历、贞元间以能诗闻名于江南,与诗人皎然齐名,时称会稽二清。与当时诗人交往频繁。晚年住襄州辨觉寺,约卒于宪宗元和间。《宋高僧传》卷十五有传,另参《唐才子传》卷三。其诗多送别赠答及行旅抒怀之作。《全唐诗》存诗1卷。

  • 叶菁

    叶菁,字成伯,号潨皋。新会人。明神宗万历间布衣。事见清顾嗣协《冈州遗稿》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