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诗词古文>郑之珍生平

郑之珍生平介绍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明万历补邑庠生。后来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游心于方外。>>查看郑之珍的诗词古文

家世

  其一世祖选,二世祖湾,三世祖传,四世祖延晖,五世祖德谦,六世祖文旦,七世祖齐鸣,八世祖忠,九世祖世贤,十世祖金,十一世祖渊,十二世祖舜寿,十三世祖禹贡,十四世祖彦四,十五世祖俊思,十六世祖大六,十七世祖细一,十八世祖文政,十九世祖庆六,二十世祖住卿,二十一世祖仲友,仲友生四子,分为贞一、贞二、贞三、贞四四房,郑之珍高祖、二十二世祖为子章,郑之珍曾祖、二十三世祖为平安,二十四世为德容,为郑之珍祖父,郑之珍父亲云,属二十五世。

  郑之珍父亲云,字天丽,号西庵,卷二有其详细传记,说他“幼遭痘毒,手足不能动,履人以废笃目之”,到嘉靖壬午年痊愈,和同族弟、侄“且贾且商”;他也喜爱读书,“凡过目者彻首尾可以背诵”;同时还精于卦命,“远近之人,凡决疑者常填门,所断祸福、得失、生死,一毫不爽,人遂号为‘西庵先生’”。郑之珍的母亲鲍氏,名宝贞,她“出自名门,饱谙妇道”,卷二“世德”中也有她的传记。郑之珍兄弟七人,他居长,六个弟弟依次为之班、之璪、之环、之珀、之珊、之瑜。

  关于郑之珍的生平,卷二收载有他的女婿叶宗泰的《高石郑先生传》,较之民国十一年重修的《清溪郑氏宗谱》详细许多,这里转录于下:

  高石郑先生讳之珍,字汝席,高石其别号也。先生生于正德戊寅年九月二十四日。先是七月,先生有兄名富,以痢疾殇,大父德容公甚哀悼之;时二女归宁,共为吊释,幸先生生焉,举家欣喜,以骨肉完聚,因名集;适以乡里俗议,带子哭子则防难育,于是因以先生寄养于邻家。

  先生自幼病目,虽入蒙学,记名而已。至嘉靖甲午,先生自奋入大学,每遇晨昏,听人读书,读者未熟,先生已洞然于心胸矣。初与少潭兄弟受业于一山先生,又同予兄鹤墩受业于伯光山门下习《春秋》,最后又受业于陈文溪先生门下习《礼记》,又同王之翰等受《礼记》于刘苏庵先生门下。

  先生性敏学博,读书过目不忘,苏庵先生甚奇之。自补邑庠,小试屡捷,大考则终坐,目病艰于书写。娶芦溪汪氏姤真,性贤淑端重,助夫读书。先生同母兄弟凡五人,嘉靖壬子以母倦勤分?,时先生游学于太平,孺人治家,井井有条,虽老妪莫过。先生好义广交,朋友络绎不绝,孺人竭力款待,多方辐辏,并无吝心难色,不惟朋友莫知其艰,虽先生亦莫之知也。事舅姑至孝,姑卒,舅纳婢董氏,生子二人,孺人皆保抱之,绝无忌心。妯娌虽多,孺人以和养率之,雍雍然而无争竞,夫妇同心,内外一致。嘉靖庚子生长子为德,即为元,娶正冲陈氏;癸卯生长女蓬仙,即宗泰之配也;已酉生次女莱仙,适浮北城门廪生吴时相;丁巳年生次子四寿,即调元,初聘在城谢氏,将娶而卒,继娶式溪程氏。孙男光祖、启祖、弘祖、绍祖、明祖、奇祖,女孙妙金,长子之所出也。孙男昭祖、女孙爱金,次子之所出也。光祖娶泰之侄女叶氏,生子大声;启祖聘汪村汪说之女,怡祖聘竹源陈善政之女,皆名门。余孙尚未之聘。时先生之年六旬有六,孺人之年六旬有三,各各强健;子媳双双,各能克家;孙男曾孙,绳绳聪慧。

  泰虽不才,二婿亦皆儒流。泰有二子一女,而姨氏亦同是,皆天伦至乐,不可以幸得也。噫嘻难哉!先生天性好善嫉恶,虽未大行于天下,然《劝善》一记,千载不磨;且倡议率族置祀产、创祀屋、立祀户,奉先御下,睦邻恤贫,政施于家,炳炳朗朗,较之卑官一任,泽及何如!先生修家乘将成,于己无一言,余适至,因略叙先生夫妇之名号于此。

  论曰:世称大丈夫之生也,贵于立德立功立言。先生立德于孝弟,立功于宗族,立言于文章,实无忝于所生也。故天锡之以家业优裕,多富也;皓首齐眉,多寿也;桂兰茁秀,多男也。古之“三祝”兼之矣!若先生者,世岂多见哉!

  由这篇传记我们可知,郑之珍从小眼睛不好,也由于“目病艰于书写”,所以“大考则终坐”,未能博得功名。他曾入多人门下习学《春秋》《礼记》,并游学太平(从上文其母鲍氏的嘱咐看,似应是塾师)。他有子二,名为元(卷一世系表为“政元”)、调元,有女二,名蓬仙、莱仙。

  时寓秋浦之剡溪,乃取目连救母之事,编为劝善记三册。敷之声歌,使有耳者之共闻;著之象形,使有目者之共睹。”郑之珍屡考不第,直至中年弃考从教,便座学于祁门、石台一带山村,塾教之余,据《佛说孟兰盆经》情节将徽州民间传说、爱情故事揉和进去,潇潇洒洒编成了《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三册100折。

  郑之珍编写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民间舞台上久演不衰,“支配三百年来中下社会之人心”,并随徽商流寓大半个中国,对徽剧、川剧、汉剧、豫剧、昆曲等诸大剧种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古墓

寻找郑氏宗祠“叙伦堂”,去瞻仰晚唐时期郑传的“司徒世家”。然而,“叙伦堂”宗祠已失去了昔日“司徒世家”那种辉煌与宏伟,宗祠的门厅与寝堂已全倒塌了,只剩下享堂孤零零在秋风中吟呻。再也找不到“清溪鱼跃禹门浪,幽谷茑迁乔木林”那种美景了。享堂中那幅“目连戏演不尽奇观迪吉避允可当春秋全部,高石公具如斯卓见劝善惩恶何如讲演十篇”对联早已成为历史。站在“叙伦堂”废墟上,我们很难想象出那“通宵达旦”俗称“两头红”打目连的那种热闹的场面。

介绍

  明代诸生,笃信佛教,一生宣扬佛理,劝人为善,以正社会风气,1579年在变文的基础上,撰写《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分上、中、下3卷,共一百零二出,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今日之“祁门目连戏”。

  1、他生于正德戊寅九月二十四日,卒年是万历乙未三月初四,即公元1518年—1595年,一生历经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2、他准确的籍贯不仅是徽州(新安),而且是祁门县清溪村;

  3、他的妻子姓汪,叫究真,是芦溪汪以金的女儿;

  4.、他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蹶科场”,后来虽然只是“抢道自娱,著作林间”,却也有一定的声誉。

  5、他的戏曲创作除了《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外,还有《五福记》一种,并且后者的编撰地是在太平焦村。

  6、名言: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猜你喜欢

  • 顾瑛

    (1310—1369)元昆山人,一名德辉,又名阿瑛,字仲瑛,号金粟道人。年三十始折节读书。筑园池名玉山佳处,日夜与客置酒赋诗,四方学士咸至其家。园池亭榭之盛,图史之富,冠绝一时。尝举茂才,授会稽教谕,辟行省属官,皆不就。张士诚据吴,欲强以官,乃去隐嘉兴之合溪。母丧归,士诚再辟之,遂断发庐墓。洪武初,徙濠梁卒。有《玉山璞稿》。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李仲略

    (?—1205)金泽州高平人,字简之。李晏子。世宗大定十九年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兼宛王傅。审纥石烈执中贪赃案,坚主严办。官至山东东西路按察使。卒谥襄献。

  • 甄后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黄初二年(221)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曹叡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明帝曹叡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

  • 赵铎

    一作赵驿。玄宗天宝间进士。《全唐诗》收省试诗《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一首,出《文苑英华》卷一八〇。《盛唐诗纪》卷一〇四作赵骅,误。

  • 范凤翼

    (公元一五九六年前后在世)字异羽,通州人。

  • 张舆

    张舆,字公安,西晋官员,张华之孙,张祎之子。张舆世袭张华壮武郡公爵位,官至丞相司马睿掾属、太子舍人。

  • 赵子崧

    赵子崧(?~一一三二),字伯山,自号鉴堂居士。燕王德昭五世孙(太祖-德昭-惟忠-从蔼-世雄-令毣-子崧)。崇宁二年(1103)进士。宣和四年(1122),宗正少卿。宣和末,知淮宁府。汴京失守,起兵勤王。高宗即位,除延康殿学士,知镇江府。建炎二年(1128),谪居南雄州卒。

  • 黄公绍

    黄公绍,宋元之际邵武(今属福建)人,字直翁。咸淳进士。入元不仕,隐居樵溪。著《古今韵会》、以《说文》为本,参考宋元以前字书、韵书,集字书训诂之大成,原书已佚,其同时人熊忠所编《古今韵会举要》中,略能见其大概。另有《在轩集》。

  • 周凤章

    周凤章,字雪吟,钱塘人。有《懒仙自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