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诗词古文>薛元超生平

薛元超生平介绍

薛元超(623年-684年),名振,以字行,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唐朝宰相,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孙,文学馆学士薛收之子。薛元超出身于河东薛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子舍人、给事中、中书舍人、黄门侍郎、饶州刺史、东台侍郎、简州刺史、正谏大夫,袭爵汾阴县男。仪凤元年(676年),薛元超拜相,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永隆二年(681年),升任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辅佐太子监国,并在唐中宗继位后因病致仕。光宅元年(684年),薛元超病逝,时年62岁。追赠光禄大夫、秦州刺史,谥号文懿,并陪葬乾陵。>>查看薛元超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薛元超自幼丧父,九岁时袭封汾阴县男,长大后善于文辞,累迁至太子舍人,参与编修《晋书》。唐高宗即位后,薛元超被擢拜为给事中,时年二十六岁。他多次上书朝廷,指陈时政得失,后改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

数遭流贬

  永徽六年(655年),薛元超担任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他引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寒士,受到舆论的赞赏,后因病外放为饶州刺史。

  龙朔三年(663年),薛元超被拜为东台侍郎。四月,右相李义府因罪被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薛元超违背旧制,为李义府请求马匹代步,也被贬为简州刺史。

  麟德元年(664年),西台侍郎上官仪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薛元超因曾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也受到牵累,被流放嶲州。

担任宰相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大赦天下,薛元超得以返回京师,出任正谏大夫。

  仪凤元年(676年),薛元超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唐高宗非常宠信薛元超,常将他召入宫中,让他和诸王一同参与私宴。不久,唐高宗到温泉宫狩猎,诸蕃酋长也随从前往。薛元超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上疏劝谏,得到高宗的采纳。同年十二月,薛元超被任命为河北道大使,巡抚河北。

  永隆元年(680年),术士明崇俨被刺杀。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李贤指使,便命薛元超与裴炎、高智周一同到东宫审讯,结果在东宫搜出铠甲数百具。李贤因此被定为谋反,废为庶人。不久,唐高宗改立英王李哲为皇太子,并更名为李显。
永隆二年(681年),薛元超升任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

  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前往东都洛阳,让薛元超留守长安,辅佐太子李显监国,并对他道:“太子不通政务,关中之事,全部托付给你了。”当时,李显常出城打猎,以致怠于政事。薛元超劝谏道:“打猎常发生危险,殿下为人之子,不应置自己于险地。”唐高宗得知,厚赏薛元超,并召李显前往洛阳。

风疾病逝

  弘道元年(683年),薛元超患上风疾,不能言语。不久,唐高宗驾崩。薛元超前往洛阳奔丧,并上表乞骸骨,得以金紫光禄大夫之职致仕。

  光宅元年(684年),薛元超病逝,时年六十二岁,追赠光禄大夫、使持节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谥号文懿,获赐东园秘器,并陪葬于乾陵。

家庭成员

父亲:薛收,官至天策府记室参军,封汾阴县男,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

妻子:李氏,巢王李元吉之女,封和静县主。

儿子:薛耀,官至给事中,袭汾阴县男。

儿子:薛毅,官至太子舍人。

儿子:薛俊,官至慈州刺史。

墓葬纪念

  薛元超墓位于陕西省乾县,是唐高宗乾陵陪葬墓,于1971年发掘。其墓志现藏于乾陵博物馆,志文楷书,共57行,每行57个字,实刻2657字。

猜你喜欢

  • 朱仕琇

    (1715—1780)福建建宁人,字斐瞻,号梅崖。乾隆十四年进士。任山东夏津知县,以河决,改福建福宁府学教授。辞官后主讲峰书院及本县书院。治学综贯大义,对文章自视甚高,门人鲁九皋称其始宗韩愈,后博采秦汉诸家之长。然才力实不相称,所作多僻字拗句。有《梅崖居士集》。

  •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 任昱

    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代人,少时好狎游,一生不仕。所作散曲小令在歌妓中传唱广泛。其作品《闲居》有“结庐移石动云根,不受红尘”、《隐居》有“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等句,知其为足迹往来于苏、杭的一位“布衣”。

  • 周际华

    周际华,字石藩,贵阳人。嘉庆辛酉进士,授中书,改教授,历官江都知县。有《嘉荫堂诗钞》。

  • 周青莲

    周青莲,清彰化县人。同治、光绪年间取进县学生员,其馀生平不详。

  • 王镕

    王镕(873~921),又名王矪,是五代十国初期赵国的君主。王镕是成德节度使王景崇的儿子,882年,王景崇去世,王镕继位为成德节度使。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封王镕为赵王。921年,赵国发生兵变,王镕被杀。

  • 张印顶

    张印顶,初名应鼎,字大玉,号大育,诸生。明江阴人,少负俊才,生平精音律,晚年定居定山。

  •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 尹体震

    尹体震(约一五九八—?),字恒复。东莞人。诸生。明桂王时官中书舍人。国亡,遁迹罗浮。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

  • 朱浩

    朱浩,字垕斋,大兴人。历署瑞州九江知县。有《杏花楼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