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一承气汤

三一承气汤

宣明论方》卷六方。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各半两,甘草一两。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伤寒杂病内外所伤,腹满咽干,烦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涩大便结滞;或湿热内甚而为滑滞;热甚喘咳,闷乱惊悸癫狂,目疼口疮舌肿喉痹肠痈阳明胃热发斑,脉沉可下者,小儿热极惊风,并斑疹黑陷小便不痛,腹满欲死;或斑疹后热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纹疮癣久不已者;又新病卒暴心痛风痰酒呃,肠垢积滞,久壅风热,暴伤酒食,心烦闷乱,脉数沉实;或肾水阴虚,阳热独甚而僵仆卒中,暴瘖不语;蓄热内甚,阳厥极深,脉反沉细欲绝;或里热亢极,阳极似阴,反为寒战,脉微绝;或风热燥甚,客于下焦,大小便涩滞不通;及两感表里热甚须下者。

猜你喜欢

  • 凉水果

    见《四川中药志》。为马骝卵之别名,详该条。

  • 爬地香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碎米柴之别名,详该条。

  • 产后心烦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心烦,由余血奔心,故烦闷不安兼腹痛也。……宜祛瘀血为主,服金黄散。七日后作虚烦治,服麦门冬散。”

  • 胎前头痛

    病证名。亦名妊娠头痛。见《女科秘要》卷二。多因孕后阳气虚衰,感受风邪;或因血聚养胎,阴虚阳亢,及血虚等因而致头痛。感受风邪者,兼见发热,头痛连及项背,宜疏风止痛,用川芎茶调散;阴虚阳亢者,兼见头胀而热

  • 痘证吐蛔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卷六。“伤寒吐蛔,责之胃寒。痘证吐蛔,责之里热。由热毒拂郁于里,又不能食,虫无所养,但闻食臭,即涌出者,宜黄连止蛔汤。”

  • 清胰三号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遵义医学院)。生大黄(后下)、白芍药各15克,栀子、木香、槟榔、延胡索、芒硝(冲)各9克,细辛0.9克。水煎服,每日二剂,三至四次分服。功能通理泻实,理气止痛。治合并型胰腺

  • 温疫论

    书名。2卷。明·吴有性撰于1642年。1641年山东、浙江等省疫病流行,医着以伤寒治法无效,枉死者颇多。吴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温疫,系感染“异气”(又名杂气或戾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对瘟疫病因和传染途

  • 小独脚莲

    见《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为犁头尖之别名,详该条。

  • 药后喘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指因服药后引起的哮喘。可因药物过敏,或其人体气素虚,劳倦过度,或病后用攻伐药太过,以致喘不能收。治宜扶正为主,如补中益气汤等方。《医学入门·喘》:“因服补药喘者

  • 牙龈出血

    即齿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