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指生于小腿肚的痈。证治见外痈条。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方。桔梗一钱,甘草一钱半,炒黄连、炒黄芩、炒黄柏、炒栀子各七分。水煎,分作十余次服,徐徐呷之。治肺痈。
见《广州植物志》。为蓬莪术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北宋医家。任翰林医官院副使。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参加宋政府集体编修的《太平圣惠方》。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乳食失宜,积滞不化,迁延失治,蕴积成热,或大病之后,余毒未清,消耗阴液,阴液耗伤,虚火亢盛,骨受其灼,则为骨蒸。症见身体消瘦,潮热遇晚而发,盗汗心烦,或腹内有癖块,有
①热邪。六淫中与火同一属性的致病因素。《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②热证。辨证的八纲之一,各种原因引致阳气亢盛的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③治疗方法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承浆痈、虎须毒、虎髭毒。指生于地角(下颌)上的痈。由胃经积热所致。治宜仙方活命饮加升麻、桔梗消之。余证治参外痈条。
证名。又称脾肾泄、肾泄。指真阳不足,肾经虚寒不能闭藏所致的晨泄。《症因脉治·肾虚五更泄泻》:“肾虚泻之症,每至五更,即连次而泻,或当脐作痛,痛连腰背,腹冷膝冷。”脉多细小虚软,或浮大。治宜补肾益元,可
【生卒】:公元十世纪【介绍】:北宋医家。973年(开宝六年)奉命与刘翰、马志、陈昭遇等编修《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卷。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又参加编写《太平圣惠方》。990~994年(淳化年间)为太宗
一种功能锻炼的方法。它通过进行某些特定的姿势、动作来锻炼身体、防治疾病。如华佗的五禽戏,《易筋经》中所记载的韦驮献杵、摘星换斗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