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下极

下极

人体部位名。①指会阴深部。《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滑伯仁注“纂内深处为下极”。②指长强穴。杨玄操注:“下极者,长强也。”③张介宾:“下极,两阴之间,屏翳处也。”即会阴穴部位。④指两目之间的望诊部位,亦称山根、頞。《灵枢·五色》:“下极者,心也。”古人认为观察此处色泽变化,可诊察心脏病变。⑤指肛门。《难经·四十四难》:“下极为魄门。”⑥经穴别名。即横骨穴(《针灸甲乙经》),见该条。

猜你喜欢

  • 跗肿

    证名。跗(fū),同趺。即足背。指足背肿。出《素问·气交变大论》。为水肿病症状之一。参见水肿、脚肿条。

  • 刘祐

    【生卒】:六世纪【介绍】:隋代官吏。荥阳(今河南郑州)人。撰有《产乳书》2卷,已佚。

  • 中风七穴

    治疗中风的七个穴位。《太平圣惠方》:“凡人……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蹇涩,半身不遂,于七处一齐下火,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会、二耳前发际(后世作曲鬓穴)、三肩井穴、四风市穴

  • 产后胁痛

    出清·寄湘渔父《达生保赤编》。多因气血瘀滞,或因产后失血过多,肝脉失养所致。古人认为病在左者多属血,病在右者多属气。属血瘀者痛过于胀,治宜活血祛瘀止痛,方用生化汤去炮姜加延胡;属气滞者,胀过于痛,治宜

  • 表寒里热证

    证名。指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见《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多由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详见表寒证、里热证条。

  • 下膊

    即前臂。详臂条。

  • 有毛老鸦嘴

    见《广西中草药》。为古羊藤之别名,详该条。

  • 桂枝白虎汤

    见《张氏医通》卷十六。即白虎加桂枝汤,见该条。

  • 眼痒

    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即目痒。详该条。

  • 饶鹏

    【介绍】:明代医家。字九万,号东溪。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较长时间旅居于广东、正德(1613年)时任医官。学术上宗张仲景和李杲为主,著有《节略医林正宗》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