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九子疱

猜你喜欢

  • 豆渣草

    见《四川中药志》。为狼把草之别名,详该条。

  • 面针疗法

    是针刺面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面部和经络联系密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灵枢·五色》明确指出,在颜面,“五藏六府肢节三部也,各有部分”,并具体记

  • 王鞠坪

    【介绍】:见王德森条。

  • 何寓

    名词。出汉·马王堆医书。即阴道穹窿。

  • 其下者引而竭之

    治则。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指下部如腹部、二阴等部位;引,引导、通利;竭,祛除。指病邪在下的病证用泻法、利法等疏导,使病邪从下而出。如阳明腑实用承气汤,太阳蓄水证用五苓散之类。

  • 子翻胃症

    病证名。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卷二:“妊娠呕吐不已,数月不思饮食,精神如常,非恶阻,名子翻胃症。”

  • 阿儿七

    见《陕西中草药》。即窝儿七,详该条。

  • 刘宝

    【介绍】:宋代医家。生平欠详,撰有《经验名方》一书。

  • 类搐

    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指伤暑疟痢等,迁延时日,抑遏邪气而致搐者。详搐条。

  • 蛤蚂油

    见《中药通报》(5):205,1956。即蛤蟆油,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