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乳儿法

乳儿法

小儿乳哺法。《幼科类萃·乳哺论》:“初生芽儿,藉乳为命,乳哺之法,不可不慎。”乳母以乳哺儿,要捉去宿乳。《备急千金要方》:夏不去热乳,令儿呕逆;冬不去寒乳,令儿咳痢。《儒门事亲·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婴儿之病,伤于饱也。今人养稚子,不察肠胃所容几何,但闻一声哭,将谓饥号,急以潼乳纳之儿口,岂复知量,不吐不已。”《证治准绳·幼科》:“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必须乳勿过量,宁饥勿饱。《颅囟经》:“乳后抱儿,使其身直。恐软弱颠倒,致乳溢出。”至于乳子之母,尤宜谨节,饮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动中,乳汁便应。《保婴撮要》:“小儿初生,须令乳母慎七情六淫,厚味炙煿,则乳汁清宁,儿不致疾。否则阴阳偏胜,气血滞腾,乳汁败死,必生诸证”。当母乳不足或母体患病时,可兼用或改用代乳品。《古今医统》:“初生时或未有奶子,产妇之乳未下,可用猪乳代之,可免惊痫痘疮。钱氏曰:初生小儿至满月内,可常取猪乳滴口中最佳。”大抵乳哺不可过饱。故谚云:小儿常病,伤于饱也。又云:忍三分饥,吃七分饱。亦至论也。

猜你喜欢

  • 新定所以载丸

    《女科要旨》卷二方。白术(去皮,放糯米上蒸,后晒干为末)一斤,人参、杜仲(炒,去丝)各八两,桑寄生、茯苓各六两。以大枣一斤,擘开,水熬汁为丸,梧桐子大,晒干、退火气,每服三钱,米汤送下,早、晚各一次。

  • 脾热病

    病证名。指脾受邪热所致的病证。《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

  • 嘎玛·仁琼多吉

    【生卒】:1284~1339【介绍】:元代藏医药学家。著有《药物总汇》、《八支药诊精要》。对后世藏药学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 晚蚕沙

    出《斗门方》。即原蚕沙,详该条。

  • 阳毒

    感受疫毒所致的一种病证。《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本证类似后世所称之温疫、温毒发斑,以其面赤而称“阳毒”。

  • 温热痉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小儿感受温热病邪,侵袭经络,壮热,发痉者。治宜辛凉镇痉。用白虎汤加全蝎,蜈蚣之类。参见风温痉条。

  • 曹子休

    【介绍】:宋代人。编著饮食疗法专书《续法馔》5卷。

  • 都淋藤

    出《补缺肘后方》。为天仙藤之别名,详该条。

  • 海石

    见《丹溪心法》。为海浮石之别名,详该条。

  • 辰砂草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瓜子金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