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十八方。人参、知母各一钱半,五味子八分,麦门冬(去心)三钱,石膏五钱,炙甘草五分。水煎服。治自汗烦渴,脉洪涩者。
出《片玉心书》,即胎毒疮疥。见该条。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吏,兼懂医术。清河东武城(今北京市境内)人。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虎口疔。见该条。
见《安徽中草药》。为仙桃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即恶疮。见该条。
病证名。指痘疹所致之目疾。《审视瑶函》:“夫痘疹为毒最重,……若痘疹发,则诸经百脉清纯太和之气,皆被搅扰,正气大虚,则邪乘虚而入,各因其犯而为病。目窍于肝胆,肝胆乃清净之府,邪正理不并立,今受浊邪薰灼
即七宝美髯丹,见该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刺楸树皮之简称,详该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杀,肃杀、收束;藏,封蛰、潜藏。阳气肃杀收束,阴气封蛰潜藏。即秋收冬藏的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