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论

伤寒论

书名。10卷。东汉·张机撰。约成书于三世纪初。本书是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16卷中有关伤寒病证为主的部分。原书曾经魏晋时王叔和整理,1065年复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而成。现存较早的有明·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简称“宋本”)和金·成无己注本《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本”)两种刊本。全书22篇,除重复外,共397法,113方。内容主要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方用药规律,以条文形式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此外,书中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和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与禁忌症。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对急性热病诊治的丰富经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由于作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注重理、法、方、药的契合,选录的方剂又多实用有效,故本书不仅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并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注释或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很多,有助于对原著的学习和参考。本书现有多种刊本和注本。

猜你喜欢

  • 医学实在易

    综合性医书。8卷。清·陈念祖撰于1808年。全书简述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内容,包括对脏腑、经络、四诊、运气的说明;按表里、寒热、虚实证予以分类的多种疾病证治及诸证的对症方药。文字浅近易懂,并附歌诀,易于记

  • 濡脉

    脉象之一。脉象浮小而无力,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脉经》:“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脉诀汇辨》:“濡者,即软之象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多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留滞

  • 生理约编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 喇叭花子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牵牛子之别名,详该条。

  • 丹溪心法治要

    综合性医书。8卷。元·朱震亨述,明·高叔宗校正。此书原为朱氏门人整理而成,明嘉靖间高氏予以校正重刻。全书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口腔等多科病证。介绍治法比较具体,选方颇精,并

  • 小便利多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又称漩多,即指尿多。《圣济总录》卷九十六:“肾者主水,膀胱为府,今肾气不足,膀胱有寒,不能约制水液,令津滑气虚,故小便利多。”详小便多条。

  • 太阳衄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衄发从春至夏,为太阳衄。”参见鼻衄条。

  • 啮(nìe 聂)舌

    病证名。啮者,咬也。系指自咬其舌。《灵枢·口问》:“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齿者,肾气之所生也,少阴之脉挟舌本,少阳之脉循于颊,阳明之脉,挟口环唇下

  • 葵菜

    见《说文》。即冬葵叶,详该条。

  • 医学课儿策

    见医学问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