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方。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制炉甘石、熟石膏、赤石脂各三两。为细末,麻油或凡士林调搽患处。功能收涩生肌。治皮肤病,滋水浸淫,日久不止;烫伤腐肉已化,新肌不生者。
病名。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即鬼箭风。详该条。
出《新修本草》。为栗毛球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即石灰,详该条。
【介绍】:南宋医生,龙溪(今福建漳州)人。编集《本草单方》十五卷,已佚。
见《本经逢原》。为蒟酱叶之简称,详该条。
见《滇南本草》。为蝼蛄之别名,详该条。
即清暑益气汤第二方作水丸。治证同。见清暑益气汤条。
病证名。赵献可《邯郸遗稿》:“孕妇背痛者,气所滞也,宜紫苏饮。”
经外奇穴名。别名止泻、血清、关元上。位于腹中线,当脐下2.5寸处。或于神阙与曲骨穴连线之中点取穴。主治尿潴留,腹痛,腹泻,痢疾,血尿,淋病,肾炎等。直刺1~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