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外阴部由细菌、病毒或其他原因感染而发生大小不等的溃疡面。多发生于小阴唇内外两侧,有烧灼痛和奇痒,溃疡面有较多的脓样分泌物。局部可外用溃疡粉(生蛤粉、樟丹、冰片)、珍珠散(养殖珍珠5克,青黛5克,
古病名。指传尸之初起不甚者。见《外台秘要·传尸方》:“传尸,亦名转注,以其初得,半卧半起,号为殗殜。”可用吃力伽(白术)丸治之。参见传尸条。
见《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即益元散第一方,见益元散条。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吴茱萸一两三分,白术五两一分,猪膏五两,宿姜汁八两。前二味为末,纳姜汁、猪膏中,煎成胶饴,每服一大匙,食前温酒调下。治脾劳虚寒,气胀咽满,食下不通,噫宿食臭。
指痰湿壅阻于肺,使肺气不得宣降的病变。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则精气不能上输于肺,致聚湿成痰,影响肺脏。主要证候有咳嗽,痰涎壅盛,痰白而稀,容易咯出,胸膈满闷,动则咳嗽加剧,气喘,舌苔白
见《张氏医通》卷十三。即舒筋散,见该条。
古病名。《世医得效方》卷十:“玉茎硬不痿,精流无歇时,时如针状,捏之则脆,乃为肾满漏疾。韭子、破故纸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
病证名。指因劳力过度所致的鼻腔出血。《张氏医通·诸血门》:“内伤劳役之人,喘嗽面赤,发热头痛而衄。此肺经气虚,失护卫之职,致心包火炎,经脉热甚,故行清道。当归补血汤加薄荷、荆芥,不应,补中益气倍黄芪,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多因跌打所致。伤后轻者青肿硬痛,重者颧骨平塌或凹陷,可伴有牙关紧急,嚼物艰难,鼻孔出血,流泪或听觉障碍等。治宜清创、整复;内服正骨紫金丹或云南白药、七厘散、接骨丸等;外用
证名。指汗出偏于半身(左侧或右侧)。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马莳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