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侧
见大肠条。
见大肠条。
气功功法。全称阴阳循环一小周天。秦仲三《气功疗法和保健》载其功法为:呼气时,舌抵上腭,鼓腹使气下降到脐下,称气贯丹田。再吸气,收腹,足趾抓地,舌抵上腭,从会阴运气过肛门,沿督脉的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金鸡尾之别名,详该条。
古代对新生儿窒息的急救法。《育婴秘诀》:“儿才生下即气绝,不啼哭,俗名闷脐生,即生也。必是难产,或冒寒所致。必以棉絮包裹,抱怀中,不可断脐带……以热水于脐带抹之,使暖气由脐入腹,须臾气回,啼哭如常。方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三。指先有经闭而后发生肢体肿胀者。病因寒湿伤于冲任,血壅经隧,气机不行,以致经脉不行,经血分而为水,流入四肢。症见先经闭而后出现水肿,治宜调经为主,其肿自消。方用调经散
见《云南中草药》。为挖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本草著作。又名《崔氏食经》。4卷。唐崔禹锡约撰于八世纪中。述饮食宜忌。原书佚,今存于《医心方》之佚文146条,冠以“《崔禹锡食经》”、“崔禹”、“《崔禹食经》”、“崔禹锡”等标记。日人田泽温叔(仲舒)
方书名。10卷。明·周文采撰。刊于1495年。,作者将其平日常用及见闻有效之方,分类编成此书。分诸风、诸寒、中暑、中湿、伤寒、疟、痢等共45类。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每类均先论后方,选方颇精,切
疟疾之一。①夏季贪凉受风,复感疟邪,至秋而发者。《素问·金匮真言论》:“秋善病风疟。”又:“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素问·刺疟篇》:“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素问·生气通天论》:“魄汗未尽,形弱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紫金牛之别名,详该条。
①脉的阴阳兼象之一。如沉而兼滑。《难经·四难》:“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②指厥阴与少阳。《素问·阴阳类论》:“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咽喉干燥,病在土脾。”又“一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