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天疱疮

天疱疮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易患,分两种类型。①发于夏秋之间,起病急骤,互相传染。由暑湿之邪侵入肺经,郁于皮肤而成。初起为潦浆水泡,界限清楚,皮薄光泽,顶白根红,破流滋水,蔓延迅速。即脓疱疮。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用五味消毒饮加六一散、土茯苓暑热偏盛者,用三黄解毒汤,外用青黛散。②不分四季发病,病程缓慢,无传染性。因心火脾湿蕴郁而成。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泡壁松薄,根部红赤,易于擦破滋水,伴有长期发热,胸闷,胃呆等全身症状,病久有潮热骨蒸,舌光绛无苔,脉细数等伤阴现象。即天皰疮。治宜清热除湿。内服清脾除湿饮(《医宗金鉴》:赤茯苓、炒白术、炒苍术黄芩生地黄麦门冬栀子泽泻甘草连翘茵陈蒿、炒枳壳玄明粉竹叶、竹心)。阴伤者,宜养阴益胃,服益胃汤。外用十大功劳蒲公英煎水洗净患处;再用碧玉散,冷开水调敷患部。

猜你喜欢

  • 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

    书名。明·黄俅辑。10卷。约刊于16世纪末。本书据《素问》一书选录约65篇部分原文编辑而成。原文之后先附以王冰注文,后附以马莳注文。是一部经过选编的《素问》王、马合注本。

  • 子狂

    病证名。《傅青主女科》:“妇人怀妊有口渴汗出,大饮冷水,而烦躁发狂,腰腹疼痛,以致胎欲堕者,人莫不谓火盛之极也,抑知是何经之火盛乎?此乃胃火炎炽,熬煎胞胎之水,以致胞胎之水涸,胎失所养,故动而不安耳。

  • 肾俞虚痰

    流痰病的一种。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常继发于龟背痰(胸腰椎结核)之后。起于腰部肾俞穴,色白漫肿而硬,酸胀不舒,日久疼痛溃脓,呈清稀或夹有败絮状物,不易收口。相当于胸腰椎结核并发寒性脓疡。证治见流痰条。

  •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族医疗法专著。黄瑾明等根据龙玉乾祖传经验整理而成。本传着重介绍壮医药线点灸法的特点、腧穴的体表定位法、取穴原则、施术要点以及在内、外、妇产、儿、皮肤、五官等科的临床应用。1986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

  • 一赤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六方。大黄、赤石脂、煅石膏各等分。为末,先挑破患处,然后掺药。治伤损敷药后起泡者。

  • 足临泣

    经穴名。代号GB41。《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输(木)穴。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或于第四、五跖骨

  • 神茧散

    《疡科选粹》卷五方。蚕茧一个。纳男子指甲于茧中,以满为度,外用童发缠裹,烧灰存性,为末,用蜜调敷患处。治痔疮。

  • 朦昧

    证名。见《素问·气交变大论》。一作蒙昧。指神情昏昧,意识不清,如有物蒙蔽之状。

  • 目珠痛

    证名。见《赤水玄珠》卷三。指眼珠痛,参见目痛条。

  • 鬼受

    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尺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