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阳少阳并病

太阳少阳并病

病名。指太阳病证未解,而少阳病证已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景岳全书·伤寒典》:“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后见耳聋胁痛,呕而口苦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少阳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少阳并病,故见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之证。……苟不知此,而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目眩胸满为少阳之邪,发其汗,两阳之邪乘燥入胃,则发谵语。”《伤寒溯源集·并病证治第十六》:“头项强痛,太阳证也,眩冒,少阳肝胆病也。……邪在太阳则当汗,邪在少阳则禁汗,太阳与少阳并病,亦不可汗。既不可汗,则两经郁经之邪无可解之法,故当刺大椎第一间及肺俞肝俞。”亦可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表邪。慎不可峻汗或攻下。参并病条。

猜你喜欢

  • 龋蛀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指龋齿蛀空之牙痛。属齿龋。详该条。

  • 折伤

    病证名。见《折伤薄》。即骨折。详该条。

  • ①《说文》:俗称疮痕曰瘢。②病名。如汗斑、雀斑等称瘢。

  • 暴痫

    病证名。小儿平日无其他疾病,骤然而得之痫证。《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

  • 乾天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配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命名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天廓。详该条。

  • 素女经

    房中类著作。成书年代及作者均不详。首见唐·甄权《古今录验方》所引,唐·王焘《外台秘要方》转录。书中通过黄帝与素女、高阳负问答形式,主要叙述房中禁忌及四时补益等内容。《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素女秘道经》

  • 足临泣

    经穴名。代号GB41。《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输(木)穴。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或于第四、五跖骨

  • 气病

    指脏腑经络气机失调的病症。见《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有虚实之分。虚由精气内夺,实由邪气偏盛。虚症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症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 下都

    经外奇穴名。八邪之一。《奇效良方》:“下都二穴,在手无名指、小指本节后岐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

  • 斑疮入眼

    病证名。指睑缘生疮,累及角膜。《世医得效方》:“眼胞患斑疮,热气冲透睛中,疼痛泪出,翳如银片,肿涩难开,宜服柴胡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