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疟疾之一。《普济方·诸疟门》:“邪在阳明经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参见足阳明疟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蓖麻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的合称。五轮与五脏生理病理有一定的联系。《河间六书》:“眼通五脏,气贯五轮”。肉轮指上下眼皮(胞睑)部位,属脾,脾主肌肉,与胃相表里,故其疾患多与脾
亦称脉应四时。脉象随着四时气候寒温变化而相应变化的生理现象。人体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脉象相应有微弦、微洪、微毛(浮)、微石(沉)的差异,这是属于生理范围,脉诊时要注意结合四时
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指产后突然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多因产后阴血大亏,筋失所养,复为风邪所袭,引动肝风或产后汗出过多,亡血伤津,虚极生风,拘急而痉。复感风邪
即弦数脉。太阳表证,脉弦数,有躁烦、恶心症状者,为病向里传之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书名。又名《痘疹专门秘授》。2卷。清·董维嶽撰,董上贲校补。刊于1762年。本书选辑《痘疹金镜录》及《保赤全书》二书之精要,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写成,内容较为简要。
【介绍】:清代医家。号远公,别号朱华子。浙江山阴人,生活于17世纪。幼年家贫,读史书。年长习医,读医书几十年。曾客游燕都(今北京),伪称遇异人而将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和医家傅青主所传之著述《石室秘录》、《
见《土宿本草》。为消石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针灸资生经》注肩髎曰:“肩头正中两骨间一名中肩井,外台名扁骨。”后《针灸聚英》等作肩髎穴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