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哮喘

小儿哮喘

病名,又名小儿吼病。哮和喘是两种不同的症状,《罗氏会约医镜》:“喘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惟呼出一息为快,此肺经邪气实也。……哮者,其症似喘,但不如喘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俱有声音,甚至隔壁亦闻,似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故出入有声,此为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哮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寒冷季节及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其病机与肺、脾、肾有关,薛铠保婴撮要》认为:“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使肺失宣降所致。由于肺气根于肾,如哮喘延久,肾气虚衰,并可出现肾不纳气上实下虚的情况,故有“急则治肺,缓则治肾”的治则。哮喘发作期,以平喘降逆宣肺化痰为主,用定喘汤五虎汤,痰多者,配合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缓解期则宜调理脾肾如异功散黄芪紫菀,或六味地黄汤加胡桃,补骨脂

猜你喜欢

  • 丹轸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丹轸者,肉色不变,又不热,但起隐疹,相连而微痒。”多由热毒蕴结肌肤所致。其证遍身灼红,上起细小疹点,形如麻粒,痒痛微肿。治宜内服消风散,外用白芷根叶煮汤洗之。

  • 小腹痛

    证名,出《素问·藏气法时论》。又称少腹痛,指下腹部疼痛。《医林绳墨·腹痛》:“若自脐以下而腹作痛者,名曰小腹痛。”《景岳全书·杂证谟》:“下焦小腹痛者,或寒或热,或食或虫,或血或气逆,皆有之。凡闭结者

  • 医谈录旧

    参见景景医话条。

  • 手阳明之筋

    手阳明的经筋。《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 伤寒发微论

    书名。又名《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撰。许氏历述伤寒七十二证证治,介绍某些伤寒证候的用药法,并扼要地辨析了伤寒、中风、风温、温疟等病的脉证,为学习《伤寒论》的辅助读物。

  • 风府

    经穴名,代号DU16。出《素问·骨空论》。别名舌本、曹豁、鬼穴、鬼枕。属督脉,督脉、阳维之会。位于项正中线,入后发际1寸,当枕骨粗隆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布有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枕动脉分支。主

  • 独叶一支花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滴水珠之别名,详该条。

  • 王若谷

    【介绍】:见王惟德条。

  • 厥阴头痛

    病证名。三阴头痛之一。①《兰室秘藏·头痛门》:“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②指头痛表现在厥阴经脉循行部位者。《冷庐医话·头痛》:“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参见头痛

  • 瞎眼

    证名。见《银海精微》。目盲之俗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