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十八方。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肉桂、丁香、木通、白蔻仁。水煎服。治水郁。
见《重庆草药》。为铧头草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指鬾病兼有发热,大便黄而恶臭者。治法见大便恶臭条。
病名。《卫济宝书》卷上:“大人毒存而为漏,小儿毒存而为软疖。”指疖之有脓者。初起时用紫荆皮、石菖蒲各等分为末,酒调敷。亦可用清热解毒的药膏外敷。内服清热解毒之剂。若脓已成,宜及时排脓,易收口。参见外痈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即腋痈。见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水蜈蚣之别名,详该条。
见《青海药材》。为益母草之别名,详该条。
腹前壁的肌肉和筋膜。《千金翼方·妇人》:“有伏虫胪胀肿。”
病名。《喉科心法》:“烂喉沙风,生于关内,不分左右,满喉皆烂,兼发斑痧者是。由伤寒或温热之后,余毒未尽,脾经积热,上炎肺经而成。”治宜疏解余毒。方可选用银翘散、养阴清肺汤等加减。可参见烂喉痧条。
三商之一,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