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滇南本草》。为赤阳子之别名,详该条。
五更泄的一种。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逆化火所致。《症因脉治·肝火五更泄泻》:“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每至五更,小腹左角一汛,急欲登厕,火性急速,一泻即止。”脉多弦数或洪大。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
证名。又名久腰痛。见《外台秘要·久腰痛方》。详久腰痛条。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二十七马齿苋条。指病聤耳,脓水不涸。即聤耳。详该条。
即汗孔。见汗空条。
【介绍】:宋代医家。生平不详。撰有《医鉴》1卷,已佚。
①见《贵州药用植物目录》。为通光散之别名。②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萝藦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哈士蟆之别名,详该条。
解剖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眼弦。详该条。
出《履岩本草》。为高良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