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34~1894【介绍】:清藏书家。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咸丰(1851~1861)间举人,光绪(1875~1908)间官至福建盐运使。精于校勘学、目录学。其
【介绍】:见高濂条。
见《药材学》。为大戟之别名,详该条。
出《新修本草》。为荩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九。又名脱囊、疽。即外阴部肿大的病证。《外科大成》概括为:①单纯阴囊肿大。多因感受寒湿而致。宜用桃仁丸。②指内吊。详该条。③阴囊肿大,光亮不痛,偶见阴茎全缩。多为肝肾气虚而致。
舌尖色红而干。为心火上炎之象,宜用导赤散加童便,引热下行。《外感温热论》:“舌尖绛独干,此心火上炎。”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皮色不变,但肿而头黑,形圆而小,疮口内无油,皰起掐之不破,挑之黄水出,四边赤,身有寒热。治法同疔疮。
①经穴名。代号RN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分水、中守。属任脉。位于腹正中线,脐上一寸。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以及肾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
病名。为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出《集验背疽方》。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其虚证又称为脑烁。患部系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太阴之正。即手太阴肺经别行之正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在腋前从手太阴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