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阴两虚

气阴两虚

又称气阴两伤。常见于热性病的过程中,如:①温热病耗津夺液,出现大汗、气促、烦渴、舌嫩红或干绛、脉散大或细数,有虚脱倾向者。②温热病后期及内伤杂病真阴亏损,元气大伤,出现神疲形怠、少气懒言、口干咽燥、低热或潮热,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舌红苔少、脉虚大或虚数者。③温热病,邪恋气分,汗出不彻,久而伤及气液,出现白,其色枯白不亮者。此外,亦可见于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

猜你喜欢

  • 蛇串疮

    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即蛇缠虎带。详该条。

  • 虎口脉色

    见《奇效良方》。即纹色。详该条。

  • 掌叶凤尾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金鸡尾之别名,详该条。

  • 柴磁地黄丸

    即耳聋左慈丸,见该条。

  • 脉疽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又名百脉疽。痈发于颈部。初起漫肿,环绕颈项,色紫红,疼痛不能转动,食难,气逆咳嗽,身体大热。如脓成即切开引流,迟则毒攻咽喉。有脓稠者为顺,反之为逆。相当于颈部蜂窝组织炎。

  • 矮瓜

    见《广州植物志》。为茄子之别名,详该条。

  • 通心草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自消容之别名,详该条。

  • 发陈

    生机勃发,推陈出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张志聪注:“春阳上升,发育万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

  • 外实内虚

    详外痛内快条。

  • 本草发明

    药物学著作。6卷。明·皇甫嵩撰。刊于1578年。本书卷1~2总论药性及制方之义;卷2~6按草、木、果、菜等部,分论各药。每药多参考金元以来各家之说及作者心得总括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