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汗法

汗法

又称发汗法。①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治法。故又称解表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是汗法的应用原则和立论根据。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去风湿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上半身肿较显著)等。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因于寒者用辛温发汗,因于热者宜辛凉发汗。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此外,使用蒸浴、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的目的,亦属汗法范围。②专门指小儿推拿的发汗方法。《厘正按摩要术》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再用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将病者两耳攀转向前掩两耳门,即以两大指白天庭左右分推两额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两太阳并印堂二十四次,掐后又将全指揉二十四次,再用两大指按两太阳,两中指按脑后风池穴,一齐着力按摇三十六次。令小儿大哭出汗,即当时无汗,随后亦自有汗。或蘸葱姜汤推肺俞穴一窝风、内劳宫二人上马等处,皆取汗法也。总之面部通脏腑,无论何证,以取汗诸法为最。但蘸汤推摩后,须用手掌揩之,令头面皆干,恐水湿反招风也。即有病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后须推脾土以收之。是法于风寒外感最宜,若内伤则又宜参酌也。”

猜你喜欢

  • 燕菜

    见《现代实用中药》。即燕窝,详该条。

  • 弓反外形

    小儿指纹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 割刀

    眼科手术器械。见《眼科菁华录》。钢铁制作(见图125)。睑废、拳毛倒睫等使用竹夹后,卸夹时,用之割除干枯之皮肉,或割除攀睛胬肉等。图125

  • 虚劳腰痛

    病证名。腰痛之一。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多因过劳伤肾所致。《圣济总录·腰痛门》:“虚劳腰痛者,劳伤于肾也。”详肾虚腰痛条。

  • ①人身体液的组成部分。来源于饮食,随三焦之气,出入于肌肤腠理之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津出于腠理则为汗,下达膀胱即为尿。若腠理闭,津不能出,则下降于膀胱而小便增多;反之,汗多则津不化水下行,小便就会

  • 生津

    治法。又称养津液。用滋养津液的药物,治疗因高热等原因而引起耗伤津液的方法。如症见发热,口干渴,唇燥,舌红,苔黄或白而干等,用增液汤或益胃汤之属。常用药物有玄参、生地、麦冬、花粉、石斛、知母等。

  • 老鼠豆

    见《湖南药物志》。又名鹿藿、野黄豆、鸟眼睛豆。为豆科植物老鼠眼Rhynchosia volubilisLour.的茎叶。分布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苦,平。归胃、肾经。解毒,祛风止痛。①治蛊

  • 翁嘉德

    【介绍】:见翁仲仁条。

  • 龟头痈

    病名。即阴头痈。详该条。

  • 保光散

    《审视瑶函》卷四方。龙胆草(酒炒)、白芷、白芍药、防风、炒牛蒡子、黄芩、炒栀子仁、川芎、生地黄、当归身、羌活、荆芥穗各等分,炒大黄、甘草各减半。为细末,每服四钱,水煎,食后服。治阳漏,症见眼白天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