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烦躁

烦躁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烦为心热、郁烦;躁为躁急、躁动。烦与躁常并见,而有先后之别。《伤寒明理论》卷二:“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先躁后烦,称为躁烦)。”本证有虚实寒热之分。在外感热病中,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实,汗下后烦躁者多虚。《类证治裁·烦躁》:“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大青龙汤。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定,承气汤。有阳虚而烦躁者,汗下后,昼烦躁,夜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伤寒绪论·烦躁》:“有温病、热病、时疫温疫表里俱邪、三焦大热、烦躁大渴者,白虎(汤)、解毒(清热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双解(散)、承气(汤)、三黄石膏(汤)选用。”内伤杂证,常烦多于躁。如阴虚火动而烦,用生脉散加生地、枣仁茯神(见《中医临证备要》)。亦有因脏腑实热而致烦躁者。《张氏医通·神志门》:“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烦躁,宜芩连山栀等凉药为君,稍用炮姜为使,甚则凉膈散下之。”若不烦而躁者,多属阴证,间有属热者。参见心烦、躁烦、阴躁等条。

猜你喜欢

  • 李明远

    【介绍】:见李昉条。

  • 石公集

    【介绍】:唐代眼科医生。同州(今陕西大荔)人。祖、父均以精针拨白内障术名世。公元837年治杜眼病,诊断为白内障,谓须年后,脂老硬如白玉时始可手术。至至,法以针旁入白睛穴上,斜拨去之,如蜡塞管,蜡去管明

  • 三焦秘

    病症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指大便秘结之由于三焦不和者。《丹溪心法附余·燥门》:“三焦不和,胸膈痞闷,气不升降,饮食迟化,肠胃燥涩,大便秘结。”用搜风润肠丸。参见大便秘结条。

  • 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

    见图注八十一难经条。

  • 外科百效全书

    书名。又名《外科百效秘授经验奇方》、《新刻秘授外科百效全书》。4卷。旧题明·龚居中原编。撰年不详。卷1为史国公药酒方、经验方、痈疽总论;卷2为头面、牙、舌、咽喉诸病;卷3为胸腹背及二阴诸病;卷4为四肢

  • 伤生冷果菜

    伤食之一。见《张氏医通》卷二:“伤生冷果菜,宜木香、砂仁、炮姜、肉桂。”《杂病源流犀烛·伤食不能食源流》:“至于所伤之物既种种不同,宜各用主治之药。……伤菜,丁香,麝香、肉桂。伤瓜,鲞鱼炙食,瓜皮煎汤

  • 阳窍

    指人体头面部的孔窍,眼、耳、口、鼻等。头面为诸阳之会,故称。马莳《灵枢註》:“七窍者,阳窍也。”参见七窍条。

  • 五香八角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八角茴香之别名,详该条。

  • 疏肝解郁

    即疏肝。详该条。

  • 附广肘后方

    参见肘后备急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