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阴阳相乘相伏之象。如寸部虽见沉涩而短的阴脉,但有时夹有浮滑而长的阳脉,故称。《难经·二十难》:“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病证名。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又名癀走。指疔毒迅速走散入于血分,全身出现高热神昏等症者。多因患疔毒时,正气内虚,或因热毒炽盛,失于调治,使疔毒散入血分,内攻脏腑所致。证见疮顶黑陷,无脓,肿势散漫,
经穴名。代号GB40。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原穴。位于足背外侧,外踝前下缘,当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处。一说“去临泣一寸”(《针灸甲乙经》)。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并有外踝前动脉
小儿诊法之一。诊察食指掌面的表浅小静脉。幼儿皮肤薄嫩,指纹比较明显,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切诊。此法始见于唐代王超《水镜图诀》,是从《灵枢》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主要是观察指纹的颜色和
足部踝骨以下各骨的统称。包括跗骨、跖骨、趾骨。详各条。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七方。铜绿、密陀僧各三钱,白芨(烧存性)九钱。为细末,每用半钱,津唾调涂腋下,三至五日一次。治狐臭。
见《广东中草药》。为鲫鱼胆草之别名,详该条。
①《幼科发挥》卷三方。木香、人参、黄芪、当归、桔梗、三棱、莪术、鳖甲、绿矾、枳实、使君子、川楝根皮、诃子、干蟾各七钱五分,黄连一两。为细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米饮送下。治小儿腹中有癖
见《兰室秘藏·眼耳鼻门》。即碧天丸,见该条。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感冒夹有食积。症见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等感冒症状外,常伴有脘闷暖气,口臭,呕吐酸馊及未消化之食物,腹胀,甚或腹痛,便秘,脉滑,指纹沉滞。表里俱实,发热而二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