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出《素问·大奇论》等篇。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名胎病,说明《内经》早已指出病因中的遗传因素。古代痫、癫二字通用,故痫亦称癫(见《景岳全书·癫狂痴呆》)。《千金要方》称为癫痫。俗名羊痫风。文献有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的记载。多因惊恐或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伤及肝脾肾三经,使风痰随气上逆所致。症见短暂的失神,面色泛白,双目凝视,但迅即恢复常态;或见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牙关紧急,四肢抽搐,或口中发出类似猪羊的叫声等,醒后除感觉疲劳外,一如常人,时有复作。在发作时,治宜豁痰宣窍,熄风定痫。平时则以培补脾肾为主。按病因又分惊痫、风痫、食痫等。此外,医书中也有把神识昏乱、狂叫奔走的病症称为痫病(见《万病回春·痫证》)。

猜你喜欢

  • 灸焫(ruò 若)

    指灸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焫。”

  • 鬲中热

    鬲通膈。出《素问·刺热篇》。指心热。《素问识》卷四:“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热者,写肺热也,膈中热者,写心热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藏真也。”

  • 凌晓五

    【介绍】:见凌奂条。

  • 小儿脓血痢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九十三卷。痢疾脓血相杂,为湿热毒气内侵所致,因毒气化热,热迫血行,渗出大肠,与肠间津液相搏,积热蕴结,血化为脓,故利下脓血相杂,里急后重。治宜清肠和血,用芍药汤或香连丸加水杨

  • 外肾痈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五。即脱囊。见该条。

  • 清金丹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莱菔子(蒸熟为末)一两,皂角(烧存性)三钱。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治食哮。

  • 耳内疮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三:“或问耳中生毒何如?曰:耳中所患不同,皆由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然。其证有五:曰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有耳风毒,常出红脓;有缠耳,常出白脓;有耳疳生疮臭秽;有震耳,

  • 黑胡椒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胡椒药材之一种,详胡椒条。

  • 转胞

    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又称胞转、转脬。《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胞屈辟不通,名为胞转。其病状,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多因强忍小便(忍尿疾走,忍尿入房、饱食忍尿等),或寒热所迫,

  • 黑底生刺舌

    舌上生芒刺,刮去芒刺,舌底黑色。此为脏腑热极,津液大伤恶候,急用苦寒泻火法(见《伤寒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