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包

痰包

病证名。又名匏舌、舌下痰包。即舌下囊肿。由痰火互结,留阻舌下而成。症见结肿如匏瓜状,光滑柔耎,色黄不痛,胀满舌下,妨碍饮食、语言。破之出痰涎如鸡子清,粘稠不断,或如豆渣、粉汁,反复不愈。当以利剪剪破,排尽脓涎,局部吹冰硼散,内服清热化痰之剂。用黄连温胆汤加减。与重舌条互参。《外科正宗》卷四:“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而匏肿。绵软不硬,有防言语,作痛不安,用利剪刀当包剪破,流出黄痰;若蛋清稠粘难断,捺尽以冰硼散搽之。”

猜你喜欢

  • 动暑

    病证名。《温热类编》卷三:“阳暑,即动暑。”详阳暑条。

  • 神应夺命丹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朱砂(以绢盛,线悬箸上,同升麻、麻黄、紫草、连翘四味,用新汲水入砂锅内,桑柴火煮一昼夜,取出朱砂研细)二钱,麻黄(连根节,蜜酒炙)八分,蝉蜕(去翅足)、蟾酥各三分,紫草(酒洗)、

  • 下取

    治法术语。即从下施治。①病在下部者治下部,或上病下取,或指下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②针刺下部穴位治疗下部疾病。如气积在腹中,针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和气冲穴。《灵枢·

  • 恚嗔(chěn)

    忿怒。《素问·上古天真论》:“无恚嗔之心。”

  • 形体

    人体身形和体质。观察身体的肥瘦、形态特征和体质强弱,对辨证论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 无求子伤寒百问

    见类证活人书条。

  • 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

    见尚论篇条。

  • 羊须疮

    病名。见《外科寿世方》卷二。即羊胡疮。详该条。

  • 纸燃子

    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纸纴子。见该条。

  • 唐桐园

    【介绍】:见唐千顷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