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南宋人,生平不详。著《胎产经验方》1卷,已佚。
【介绍】:南北朝时期医家。字希邕。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精习经方,治病时擅长针药并用。撰有《药录》2卷,已佚。
①又名。指两肩及肩之偏后部分。《灵枢·终始》:“肩膊虚者,取之上。”②肩胛骨的别称。又名肩髆。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大戟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谓一目而有两个瞳神。《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多系先天性的瞳神畸形,相当于今之多瞳。
病名。①指伤寒或温疫等病后余热未净,由房事而传之对方者。《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
见《四川中药志》。为香椿子之别名,详该条。
症名。系指口内麻木不仁。常见于其他一些全身性疾病。《血证论》卷六:“口麻是血虚。”治宜补血养血。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等加减。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参见口不仁条。
经穴名,代号BL5。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巨处。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再旁开1.5寸处。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目不明,癫痫等。沿皮刺0.3~0.5
病名。指前额部骨折伤。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损伤后多致皮破,面目浮肿,若内损血瘀,则呕吐,鼻衄,昏迷、面黄、身软、周身虚浮、烦渴、胸痛、饮食少进。治宜止血开胃,消瘀定痛,内服疏血丸,外用五加皮汤熏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