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术语。古人认为,房中术的要点在于保精,保精才能保神,即补脑。《抱朴子内篇·释滞》:“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功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
【介绍】:明末医家。字了吾。泾县(今属安徽)人。为名医周慎斋弟子,曾为胡慎柔(法名释住想)治愈痨瘵病。因器重胡氏之颖悟沉静,将医术传于他,后又将胡氏推荐给周慎斋,使胡氏得有进一步之深造。万合撰有《正阳
古代治疗疔疮的一种方法。见《疡科准绳》卷二。在铁桶内放置烧红的鹅卵石,将醋泼在石上,再使患处覆桶上,四周以衣被盖护,勿令泄气,以患处出汗为度。
即睾丸。《疮疡全书·阴囊毒》:“阴囊上肿而痛,……肾子悬挂。”
①指小儿诊法,即三关。详见上关、中关、下关及风关、气关、命关条。②推拿部位名。又名小三关。即食指三节指骨的腹面,近端指节为风关,中段指节为气关,远端指节为命关。《小儿推拿广意》:“指上三关,推之通血气
①指四时的平脉。即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②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主四经脉。(如左寸心与小肠,右寸肺与大肠)。《难经·十八难》:“脉有三部,部有四经。”
病名。亦名妊娠眩晕。郑玉峰《万金方》:“妊妇头眩躁闷,不能举动,心震不安,名曰子眩。”多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所致。症见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心烦急躁。宜养阴清热,平肝潜阳。用一贯煎,或天麻钩藤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又名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蜣螂蛀。本病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脱疽。多因过食厚味,以致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
病证名。出《兰室秘藏》卷上。又名烂眶眼、烂眶、连眶赤烂,俗呼赤瞎。多因脾胃湿热壅盛,日积月累而成。症见睑弦溃烂,红赤,痒痛流泪,经久不愈。外治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出血,内服泻湿热之剂。参见眼弦赤烂条。
亦称十二正经。是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主要经脉的合称。《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十二经脉按阴阳属性分布于人体,四肢部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