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湖南药物志》。为商陆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三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白喉假膜位于咽部者,初起常在一侧扁桃体,继而迅速扩展到咽峡部和悬雍垂。常兼有发热,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和轻度咽痛等症。治法详白喉条。亦可用抗白喉合剂。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假蒟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喉舌备要》:“此症发在口唇,形如鱼口,气出不臭,痰涎不收,是乃脾经发来热毒。上唇属脾,下唇属胃。”治宜清热解毒。参见驴嘴风,鱼口风等条。
见医故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太医院低级官员。共8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
皮肉相交处。《灵枢·官针》:“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
见临证指南医案条。
【介绍】:见张世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