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即眩晕。详该条。
脏腑惊证之一。出《小儿病源方论》。详脏腑惊证条。
见《陕西草药》。为金牛七之别名,详该条。
针灸著作。8卷(即《医宗金鉴》卷79~86)。清·太医院编。刊于1742年。其中卷79为九针、十二经井,荣、俞、经、合、原,络穴、八会穴及经脉流注;卷80为周身骨度及各部诸穴;卷81~84为十二经及奇
见郑氏彤园医书四种条。
即万应锭第一方,见万应锭条。
证名。指正气极虚之时,反见实证的假象。如内脏气血不足,运化无力,而出现腹满、腹胀、腹痛、脉弦等类似实证的现象。《景岳全书·传忠录》:“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如病起七情,或饥饱劳倦,或酒色所伤,或先天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臑会。见该条。
《济生方》卷六方。当归(酒浸,炒)、延胡索(炒,去皮)、炒蒲黄、赤芍药、官桂(不见火)各半两,姜黄、乳香、没药、木香(不见火)各三两,炙甘草二钱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水煎去渣,食前服。治妇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九。又名时疫发斑、温疫发斑、温毒发斑。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