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胆病

胆病

六腑病候之一。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少阳属胆,与肝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因肝气有余、湿热蕴胆、胆气虚怯或猝受惊恐所致。肝气与七情有密切关系,故胆病多有胁痛精神神志方面症状。胆内藏清汁而主疏泄,所以胆液被阻,不得泄越,每致发黄。《脉经》卷二:“胆实,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痛,洒洒恶寒,胁痛。胆虚,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太平圣惠方》卷三:“若虚则生寒,寒则恐畏,不能独卧,其气上溢,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咽中介介,数数好唾,是为胆虚冷之候也。”又“苦肝气有余,胆实,实则生热,热则精神惊悸不安,起卧不定,胸中冒闷,身体习习,眉头倾萎,口叶苦汁,心烦咽干,此是胆实热之候。”《儒门事亲》卷七:“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临证指南医案·疸》:“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治宜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法。参见胆病各条。

猜你喜欢

  • 三阴头痛

    病名。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的合称。《罗氏会约医镜·论头痛》:“太阴头痛,脉沉缓,身体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脉沉细,必寒厥,以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痛,

  • 黄帝内经太素

    书名。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的内容。原书在隋唐之际经杨上善重加编次和注释,共30卷,今已残缺。国内刊本只有23卷。本书不仅保存了《黄帝内经》中一些原文

  • 申受

    【介绍】:北宋医家。衢州(今浙江衢县)人。曾随高若讷、郝元等学习医术,后任太医丞。

  • 清上瘀血汤

    《证治准绳·疡医》卷六方。羌活、独活、桔梗、苏木、大黄、连翘、枳壳、当归、栀子、黄芩、川芎、桃仁、赤芍药、甘草、生地黄。水煎,和老酒、童便服。治膈上被伤者。

  • 八冲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其足十趾去趾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冲……。”即八风穴。见该条。

  • 白壳疮

    病名。《外科启玄》卷七:“白壳疮者即癣也。”有四种:风癣、杨梅癣、花癣、牛皮癣。多因毛孔受湿之邪所生。证治详见各条。

  • 伤寒证脉药截江网

    见伤寒六书条。

  • 合二气

    小儿推拿方法。即合阴阳。见《陶朱公致富全书·卫生至要》。详和阴阳条。

  • 足少阴经病

    即肾经病。十二经病之一。《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欬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

  • 官针

    《灵枢经》篇名。本篇以选用符合当时由官方所规定的针具和针法来治疗,故名。主要论述正确使用九针的重要性,并指出九针有不同的性能和适应证。在临证时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和部位来选择用针的长、短、大、小,又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