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恶阻症型之一。平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聚湿成痰,孕后经血壅闭,冲脉之气上逆,痰饮随逆气上冲所致。症见恶心,呕吐痰涎,胸满不食等。治宜豁痰降逆。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出《日用本草》。为栗毛球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刘邦永条。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金代医家。字齐卿。泰安(今山东泰安)人。早年弃进士业,习医术,以医闻名于世。撰有《集注难经》,五卷。大定十五年(1175)上其书,授医学博士。
见《中药志》。为核桃楸皮之简称,详该条。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官阶从六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认为阴寒之证,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生热象,有如冬寒转化为春温、夏暑。在病理变化中如寒证发展到寒极阶段,格阳于外,虚火浮动,出现阴盛格阳的假热现象。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有《产乳十八论》一书,已佚。
《广西中草药》。为火秧竻之别名,详该条。
即化痰丸第一方。见化痰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