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至阴

至阴

经穴名。代号:BL67。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井(金)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布有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并有趾背动脉及趾底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主治头痛,昏厥,鼻塞,目翳,鼽衄,滞产,胞衣不下,以及胎位不正等。针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图49)。②指脾。至,到达。脾属太阴,太阴为三阴之始,故称脾为至阴。《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③指肾。至,极的意思。肾主水,藏精,为人身阴精之原,故又称肾为至阴。《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④农历六月为至阴。《素问·痹论》:“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⑤指也。《素问·方盛衰论》:“至阴虚,天气绝。”马莳注:“地位于下,为至阴。”

图49

猜你喜欢

  • 结缔组织外痔

    病名。外痔之一种。见《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直肠疾病》。症为肛门部皮瓣赘生,有异物感,无痛痒,但热邪盛时则痛而肿胀。一般不需治疗。疼痛时可用薰洗法。余参外痔条。

  • 咽喉生疮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三。系指疮痈生于咽喉,咽喉肿痛色赤,疼痛难咽。《丹溪心法》卷四:“咽喉生疮痛,是虚热血虚,多属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也。用人参、荆芥、蜜炙黄柏。虚火用人参、竹沥。血虚,四物加

  • 本输

    《灵枢经》篇名。本篇对各经的重要俞穴,作了推本求原的论述,故名。主要论述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所在,指出了井、荥、输、原、经、合等要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四关以下的特定部位,

  • 湿气呕吐

    证名。指呕吐因湿气袭胃,胃失和降所致者。《症因脉治》卷二:“湿气呕吐之症,胸前满闷,头重身重,面目浮肿,呕恶而吐,口不渴,吐多痰涎。”脉多濡软,或沉伏。寒湿者脉兼迟,湿热者脉兼数。治宜化湿为主。身热脉

  • 版门

    推拿穴位名。即板门。详该条。

  •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方。黄芪、芍药、桂枝各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一方有人参)。水煎,分三次服。功能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治血痹,肌肤麻木,脉微涩小紧。

  • 疏肝流气饮

    《马培之外科医案》方。①当归、丹参、茯苓各二钱,白蒺藜三钱,乌药、橘红各八分,秦艽、白芍药各一钱半,续断一钱,红花五分,桂枝四分,老姜一片。水煎服。治风冷着于肝俞,五、六椎两旁作痛,牵引胁肋。②苏梗、

  • 内燥

    病证名。由于阴津耗伤而出现的燥证。多在热病后期,或吐泻、出汗、出血过多,损伤津液所致;也有因营养障碍、瘀血内阻,致使津血不能滋润而起。临床表现为骨蒸潮热、心烦口渴、唇舌干燥、皮肤皱裂、毛发不荣、肌肉消

  • 老母虫

    见《四川中药志》。为蛴螬之别名,详该条。

  • 鱼鳖草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鱼鳖金星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