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指存在于脾脏的阴液(包括血液、津液等)。②指脾脏本身,与胃阳相对而言,脾脏为阴,胃腑为阳。③每脏皆有阴阳,脾阴与脾阳相对而言。
见《中药材手册》。为蟾酥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唐代人。画有《本草训解图》,已佚。
方书。1卷。日本香川秀庵撰。成书于1744年。此书汇辑作者自用医方300余首。分伤风寒、瘟疫、中寒、中暑等60余门。多属仲景方及自撰方。卷首“家方四剂”:顺气剂、解毒剂、排毒剂、润凉剂,各著剂量、用法
指肺气、肺阴不足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脉经》卷二:“肺虚。……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朝津液。”《圣济总录》卷四十八:“肺虚则生寒,寒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
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即滑胎。详该条。
①《增补万病回春》卷五方。薄荷叶、楝参各五钱,生地黄一两,生甘草二两,桔梗三钱,山豆根八钱,冰片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龙眼大,每一丸分三次,临卧噙入口中,津液渐渐化下。治咽喉肿痛,或声不清,或声哑,
指湿气过甚。《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参见湿气条。
气功学著作。5卷。唐·施肩吾撰,李竦编。此为施肩吾隐居西山时,与十余位道友讨论内丹术的资料综述,并参考了多种著作。书中主张以养形为先,次以补益精、气、神为基,形全气壮,再炼内丹以长生。此外还发展了内气
脉象。脉伏而搏指。《素问·经脉别论》:“太阴藏搏,言伏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