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食亦

食亦

古病名。一名食。其症多食而形体消瘦,由于肠胃和胆有燥热所致。《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参见食条。本病可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肠道寄生虫病等。

猜你喜欢

  • 张令韶

    【介绍】:见张锡驹条。

  • 员针

    古针具名。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是一种身为圆柱状,端呈卵圆形的针具。用于按摩体表,治疗筋肉痹痛等症。

  • 妊娠期

    指妇人自怀孕起,至分娩前的全过程,称为妊娠期。

  • 郁结血崩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因郁怒伤肝,肝气郁结,甚而血不能藏,其症除血崩外,兼见口舌干渴,呕吐吞酸等症。治以开郁平肝。方用平肝开郁止血汤(白芍、柴胡、白术、丹皮、生地、当归、黑芥穗、三七根、甘草)。

  • 伤寒医鉴

    书名。1卷。金·马宗素撰。本书所论伤寒,多系温热范畴。自医鉴、脉证、六经传受起至小儿疮疹止共12条,每条先引《南阳活人书》,继引刘完素之说予以辨证,末以《素问》引文加强作者的看法。后人将此书编入《河间

  • 疟痞

    病名。亦称疟母。见《鸡鸣录》。《症因脉治·疟母》:“即痰血痃癖也。疟久不愈,胸腹胁肋,有癥瘕痞癖,为患不瘥,此疟母之症也。”本症即慢性疟疾或疟疾反复发作所致的肝脾肿大。详见疟母条。参见痞条。

  • 伤寒论条辨

    书名。8卷。明·方有执撰。刊于1592年。方氏认为《伤寒论》一乱于王叔和的重编,再乱于成无己的注释,失去仲景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编注、考订,并调整了若干条原文的编次,删去了《伤寒例》一篇,

  • 方士弱

    【介绍】:见方如川条。

  • 病蟹叉

    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即虎口疔。见该条。

  • 撑开押手法

    即舒张押手法。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