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腰卒痛,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灸七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名尾穷骨。位于尾骨尖上一寸及其左右各一寸处,共3穴。主治腰痛,尾骶痛,淋病,便秘,尿闭,痔疮等。艾炷灸3
即葳蕤汤第一方,见葳蕤汤条。
书名。明·陶华撰于1445年。1卷。本书主要是根据痈疽等病证及其若干兼证制定内服和外用方共70余首以供临床参考。后薛己将本书收入《薛氏医案》中,并附按语。
《脾胃论》卷下方。木香五分,橘皮、人参、猪苓、茯苓各一钱五分,炒神曲、泽泻、干姜、白术各二钱,青皮三钱,白豆蔻仁、砂仁、葛花各五钱。为细末,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取微汗。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四方。赤茯苓、白术(土炒)、苍术(米泔水炒)、黄芩、栀子、泽泻、生甘草、连翘、茵陈、枳壳(麸炒)、玄明粉各一钱。加竹叶二十片、灯心二十根,水煎,食前服。治火赤疮属湿热盛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①《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抱阳廓即火廓,火廓属心,心与小肠为表里,依附于阳,故又名焉。”②《张氏医通》卷八:“命门之府为火廓,
见近时十便良方条。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多由时气风热所致。初起呈散在疹块,发于背。色紫红,如拳击状,脊背麻木,拘急不疼,神清脉和。服药得汗者顺;若神昏脉数,或微或代,发寒啮噤者逆。初宜仙方活命饮加羌活、独活。外
出《生草药性备要》。为山芝麻之别名,详该条。
医论著作。3卷。清·臧达德撰于1814年。内容以叙述诊疗经验为主。卷1论虚劳病证治,包括虚损痨症总论,虚劳阳证、阴证辨证,分述各证,阐析较详;卷2~3论妇、儿科病证之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