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①见《外治寿世方》卷四。即蛇身。详该条。②怪胎之一。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龙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骨名。即缺盆骨。李潆《身经通考》:“缺盆骨为骮。”参见缺盆骨条。
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据《甲乙》、《太素》、《圣济》应为“贲”)。”经筋从手中
见《药材学》。即蜂毒,详该条。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大便便血因血虚风热客于大肠所致。治宜清大肠风热加补血药中,……宜清金散。”(防风、黄芩、生地、丹皮、当归、炒蒲黄、地榆、白芍、川芎、槐花、杜仲炭、甘草、泽兰、炒阿胶)
病证名。又名季冬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名曰季冬痹也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渴证之一。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九。因脾胃实热灼津所致。症见胸膈烦闷,口渴引饮。治宜清胃生津,用猪肚丸、赤茯苓散、玉女煎等方。
病证名。指神识不安而四肢搐搦的证候。清·王伯伟《天花八阵》:“惊搐者,骇然而厥,目赤,牙紧,口,四肢搐搦也。盖因热极生风,风撼肝木,木来侮土,土受邪而归心,心神不安,故发惊搐也。”热病惊搐,属热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