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医醇賸义

医醇賸义

综合性医书。4卷。清·费伯雄撰于1863年。作者原撰《医醇》24卷,后毁于兵火。晚年追录约得十之二三,为《医醇賸义》。汇录作者平生治疗心得,分为中风、中寒三气(暑、热、湿)秋燥、火症、虚劳关格咳嗽痰饮、疟症、黄瘅消渴、痹症、肿胀下利、诸痛等门。每门先为总论,继载自制方,后附成方。总论中剖析病因、病机治则,多有独到之见。如谓中风“邪害空窍”,指空窍毛窍腠理劳伤门之七伤,当指七情偏胜之伤;治疗下利,强调“外感多有主病,内伤各有主经”;人身诸痛病因有风、寒、火、气之不同,而“其为气滞血瘀则一”。其于治法,主张不拘泥古人成法,亦不趋奇立异,而宜通变化裁,归于平正。自制诸方,皆效验实用。建国后有排印本。

猜你喜欢

  • 翘摇

    出《本草拾遗》。为小巢菜之别名,详该条。

  • 辟谷诸方

    方书。敦煌出土卷子。有4种卷子,作者未详。约为唐代写本。4种卷子内容各异,间有残缺。倡导辟谷养生,记有“休食方”、服“茯苓饼法”、“胡麻法”、“槐子法”等辟谷方,为研究古代养生学较早文献。现分别藏于法

  • 胆热

    指胆经受邪化热。见《中藏经》。症见右胁或两胁疼痛、黄疸、尿短黄赤、口苦、咽干、寒热往来,或恶心呕吐、食少腹胀,或头痛眩晕、易怒、耳聋、鼻流浊涕,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泄少阳,通腑泄热。

  • 冲和养胃汤

    《原机启微》卷下方。柴胡七钱,人参、当归(酒浸)、白术、升麻、葛根、炙甘草各一两,五味子二钱,白芍药六钱,茯苓三钱,黄芪、羌活各一两半,防风五钱,干生姜一钱。为粗末,每服六钱,加黄芩、黄连各一钱,水煎

  • 上焦

    ①三焦之一。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上焦的主要功能是敷布水谷精气至全身,以温养肌肤、骨节,通调腠理。《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

  • 青胡桃皮

    出《救急方》。即胡桃青皮,详该条。

  • 伤暑咳嗽

    病证名。指感受暑邪所致的咳嗽。多因触冒暑湿,或热甚于中,或气虚身弱,偶感时行,内外相挟,蒸酿胸胃之间,上熏于肺所致。《古今医鉴·咳嗽》:“伤暑咳者,脉数,烦热引饮,口燥,或吐涎沫,声嘶咯血。”《症因脉

  • 痰厥头痛

    病证名。指痰水内结,阴气上逆的头痛。《外台秘要》卷八:“痰厥头痛方:病源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载不已,久连脑痛。”《

  • 推法

    推拿手法名。出《灵枢》。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力向一定方向推动。根据历代在应用上发展,常用的有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各详该条。有疏通经络,行气消瘀等作用。

  • 四逆

    证名。指四肢逆冷不温的症象。出《素问·阴阳别论》。多见于虚寒之证。如伤寒少阴病见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下利清谷而用四逆汤等。亦有因热邪郁遏所致。《伤寒明理论·四逆》:“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者是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