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症之一。多因气虚不能约束津液所致。《不居集》卷十七:“沫痰,人有坐处,卒吐痰涎满地,其痰不甚稠粘,此气虚不摄而吐沫也。不可用利药。六君子汤加益智仁以摄之。”参见痰证条。
病名。即热泻。《古今医鉴·泄泻》:“热泄,所下粘垢,小便赤涩,脉数烦渴。”详热泻、火泄条。
古病名。出《素问·奇病论》。《圣济总录》卷四十二:“内经谓有病口苦,名曰胆。……治肝胆俱虚,热气上熏,口中常苦,泄热益胆汤方。”
病证名。多因痰涎郁于胞中,清气不升,经脉壅遏而致血崩。症见腹满或脐腹痛,下血量多成块,血出则快,血止则闷,或脐上动悸。治宜行痰降逆。方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半夏丸,或用旋复花汤等。
又名玉衔。婴儿娩出后清洁口腔的一种方法。《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小儿初生,先以棉裹指,拭儿口中舌上青泥恶血,此谓之玉衡。”
病名。见《疡医大全》卷二十七。又名指风毒。为足大趾节红肿剧痛的一种疡证。因邪毒外发或局部染毒所致。症见患趾如汤泼火烧,痛不可忍,甚则憎寒壮热,四肢酸痛,其后胬肉突出,痛如刀割。宜用人龙散或用蜈蚣散外搽
病证名。清·阎纯玺《增补胎产心法》上卷:“妊娠环跳穴痛,属肾虚,宜六味地黄汤加杜、续或千金保孕丸。”
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的合称。五轮与五脏生理病理有一定的联系。《河间六书》:“眼通五脏,气贯五轮”。肉轮指上下眼皮(胞睑)部位,属脾,脾主肌肉,与胃相表里,故其疾患多与脾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青黛、芒硝、僵蚕各一两,甘草四两。为末,用牛胆盛药,阴干,研粉,每用少许吹患处。治咽痛。
证名。一名心下痞鞭。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部有堵塞满闷不适感而按之硬满者。多因胃气虚弱,邪气逆结所致。治当扶胃攻邪。因协热利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汗出胃虚,客气上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