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发颐

发颐

病名。①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腮颔发颐发汗毒。由患伤寒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积而成。初起身发寒热,颐颔之间(腮腺部位)一侧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延及患侧耳之前后,疼痛日增。若溃后脓出臭秽,毒气内陷,肿延咽喉,痰涌气堵,汤水难咽者危。治法:早期清热解毒兼表散,服普济消毒饮之类,外敷金黄膏。酿脓时,宜托里透脓,服透脓散。脓成时切开排脓。若现危证,宜清营解毒,泄热化痰,用清营汤加味。②见明《医学入门》卷六。锐毒之又名。见该条。

猜你喜欢

  • 中医喉科学讲义

    书名。中医试用教材之一。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部分,分述咽喉的生理及其与经络的关系,咽喉病的原因,诊断概要,治疗概要等内容;下篇各论部分,分门列述喉痹、喉痈、乳蛾、喉风、疫喉等多种病证;并介绍口、

  • 心下痞痛

    证名。见《内经吴注》卷二十。同心下否痛,详该条。

  • 郑承湘

    【介绍】:清末医家。字雪渔,歙县(今属安徽)人,为当地喉科名医郑宏绩之长子。少攻举子业,后承继家学,潜心医学,撰有《伤寒金匮经方简易歌括》、《医汇简切》、《医学正义》、《痘治正名类参》、《愚虑医草》、

  • 产后寒热往来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产后乍寒乍热。详该条。

  • 难经经释

    书名。2卷。清·徐大椿撰于1727年。徐氏注释《难经》以《内经》理论为本,对照《内经》、《难经》二书有关内容,阐发义理及其学术渊源,颇有参考价值。但作者提出“《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的观点是错误

  • 通因通用

    反治法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用通利的方法治疗通证。通泄的病证,一般应采用固涩的治法。但对某些现象是“通”,而本质是瘀热或积滞的病证,则不但不能温补固涩,反而要通利,故称。如湿热引起的小便频数

  • 张子和

    【介绍】:见张从正条。

  • 洪仁玕

    【生卒】:十九世纪中叶【介绍】:太平天国将领兼医生。广东花县人,为天王洪秀全之族弟。研究医理,并于1859年赴天京(南京),封为玕王。在其朝政工作中,涉及医药卫生者不少,如兴办医院,考试医师,注重环境

  • 金匮读本

    见医学便览条。

  • 秦景明

    【介绍】:见秦昌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