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大叶金花草

大叶金花草

《中药大辞典》:大叶金花草

药材名称大叶金花草

拼音Dà Yè Jīn Huā Cǎo

别名黄连、水黄连(《峨媚药植》),牙齿芒(《广州植物志》),擎天蕨(《广西中兽医药植》),雪仙草、扫雪花(《江西民间草药》),蜢蚱参(《中国植物志》),上树细辛草、青蕨(《广西中药志》),金花草(《广东中药》),大金花草(《广西中草药》),乌韭、石发、地柏枝(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雉鸡尾、小鸡尾草、细叶狼箕、花叶凤尾草、乌竹、墙柏、细叶凤凰尾(《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土黄连(《福建中草药》)。

出处《广西中药志》

来源鳞始蕨科植物乌蕨全草根状茎。秋季采收,洗净泥沙,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65厘米。根茎坚硬而短,横走,密被赤褐色钻状鳞片。叶近生,叶柄长达25厘米,禾秆色,光亮,直立;叶近革质,无毛;3~4回羽状分裂,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5~12厘米;下部羽片卵状技针形,斜展,长5~10厘米,宽2~5厘米;小羽片矩圆形或披针形;末回裂片楔形,先端截形,有牙齿,基部楔形,下延,叶脉下面明显,2叉状分枝。孢子囊群顶生,每裂片上1~2枚,囊群盖灰棕色,半杯形,宽与叶缘等长,向外开裂。

生境分部生于林下或灌丛中湿地。广布长江以南各地,北达陕西南部。

化学成分叶含牡荆素、丁香酸、原儿茶醛和原儿茶酸。

性味《广西中药志》:"微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血。治风热感冒,中暑发痧,泄泻,痢疾,白浊,白带,咳嗽,吐血,便血,尿血,牙疳,痈肿。

①《峨帽药植》:"根状茎:消火退热。"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全草:止咳。治伤风感冒;外用治九子疡,消肿毒。"

③《广西中药志》:"叶:治热咳吐血,红白痢疾,解毒;外治跌打出血,水火烫伤,疮疡烂肉等证;根:治亦白痢。"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全草:清热,解毒,利湿。治流感,感冒,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捣汁饮。外用:捣敷或研末撒患处。

复方①治中暑发痧:鲜乌韭叶四两。捣烂绞汁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痢疾:鲜乌韭全草、鲜水娱蚣全草各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肝炎(急性黄疽型和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乌韭全草三两。水煎汁分三次服,连服十至十五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急性支气管炎:乌韭鲜叶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⑤治吐血、大便下血、尿血:雪仙草根茎三至五钱(鲜品加倍)。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⑥治白浊、湿热带下:乌韭鲜全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调米泔水服。(《福建中草药》)

⑦治对口疮:乌韭鲜叶,以蜜或盐同捣外敷。(《福建中草药》)

⑧治乳痈:乌韭根茎一两.水煎,冲黄酒服;鲜叶捣烂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结合膜炎:乌韭全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⑩治牙疳:雪仙草根茎烧灰存性三钱,冰片一分。共研细末,搽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⑾治脚癣糜烂:乌韭全草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药》)

⑿治跌打损伤:雪仙草根茎三至五钱。酒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⒀治跌打刀伤出血或肿痛,或伤口溃烂:大全花草叶,石仙桃叶,共捣烂敷患处。用大金花草干粉撒布伤口,能止血,生肌,收口。(《广西中草药》)

⒁治汤火伤:大金花草叶捣烂或研末,冷开水调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⒂治毒蛇咬伤:乌蕨根茎捣敷并煎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⒃治狂犬咬伤:鲜乌韭根茎五至六两,用铜器水煎,空腹服,连服数日。服药期间环境必须安静。(《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⒄治菜虫药(即雷公蘑、黄柴树根)中毒(辅助治疗):乌韭全草五至六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菌痢、肠炎:鲜金花草叶2钱,嚼碎吞服,每天2次;或用50%金花草煎剂10~20毫升,日服3次;亦可晒干研粉,每次6分,日服3次。治疗103例,98例有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大叶金花草

药材名称大叶金花草

拼音Dà Yè Jīn Huā Cǎo

英文名Commonwedgelet Fern Leaf, leaf of Common Wedgelet Fern

别名黄连、水黄连、牙齿芒、擎天蕨、雪仙草、扫雪花、蜢蚱参、上树细辛草、青蕨、金花草、大金花草、乌韭、石发、地柏枝、雉鸡尾、小鸡尾草、细叶狼箕、花叶凤尾草、乌竹、墙柏、细叶凤凰尾、土黄连孔雀尾、万能解毒草、苦黄连

出处出自《广西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鳞始蕨科植物乌蕨的全草或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phenomeris chinensis(L.)Maxon[Adiantum chusanum L.;Stenoloma chusana(L.)Chi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挖取带根茎的全草,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65cm。根茎坚硬而短,横走,密被赤褐色钻状鳞片。叶近生,叶柄长达25cm,禾秆色,光亮,直立;叶近革质,无毛;3-4回羽状分裂,披针形,长20-40cm,宽5-12cm;下部羽片卵状披针形,斜展,长5-10cm,宽2-5cm;小羽片矩圆形或披针形;末回裂片楔形,先端截形,有牙齿,基部楔形,下延,叶脉下面明显,2叉状分枝。孢子囊群顶生,每裂片上1-2枚,囊群盖灰棕色,半杯形,宽与叶缘等长,向外开裂。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900m的林下、路边或空旷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性状1.性状鉴别 根茎粗壮,长2-7cm,表面密被赤褐色钻状鳞片,上方近生多数叶,下方众多紫褐色须根。叶柄长10-25cm,直径约2mm,呈不规则的细圆柱形,表面光滑,禾秆色或基部红棕色,有数条角棱及1凹沟;叶片披针形,三至四回羽状分裂,略皱折,棕褐色至深褐色,小裂片楔形,先端平截或1-2浅裂;孢子囊群1-2个着生于每个小裂片先端边缘。气微,味苦。

2.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近圆形,壁稍厚。下皮层棕红色,由数列多角形的厚壁细胞组成,内含淀粉粒。皮层宽广,薄壁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腔内充满淀粉粒。内皮层明显,细胞呈扁长方形,中柱鞘为2-3列薄壁细胞。中柱为管状中柱。

化学成分叶含牡荆素(Vitexin),丁香酸(Syringic acid),山柰酚(kaempferol),原儿茶醛(Procatechualdehyde),原儿茶酸(Procatechuic acid)。

药理作用10%煎剂用平板海绵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2.全草煎剂用平板稀释法,1:400浓度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

性味微苦;寒;无毒

归经肝;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肝炎;湿热带下;痈疮肿毒;痄腮;口疮;烫火伤;毒蛇、狂犬咬伤;皮肤湿疹;吐血;尿血;便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外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1.《峨嵋药植》:根状茎:清火退热。2.《贵州民间方药集》:全草:止咳。治伤风感冒;外用治九子疡,消肿毒。3.《广西中药志》:叶:治热咳吐血,红白痢疾,解毒;外治跌打出血,水火烫伤,疮疡烂肉等证;根:治赤白痢。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全草:清热,解毒,利湿。治流感,感冒,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皮肤湿疹。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青藤

    药材名称青藤拼音Qīnɡ Ténɡ别名寻风藤、清风藤、滇防己、大青木香、大青藤、岩见愁、排风藤、过山龙、羊雀木、鼓藤、豆荚藤、追骨风、爬地枫、毛防己、青防己、风龙、苦藤、黑防己、吹风散、追骨散、土藤。

  • 干蟾

    药材名称干蟾拼音Gān Chán别名癞蛤蟆、蟾蜍皮来源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

  • 含羞草根

    《中药大辞典》:含羞草根药材名称含羞草根拼音Hán Xiū Cǎo Gēn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含羞草的根。夏、秋采集,洗净,晒干。化学成分从干燥的根中可提得生物碱、内酯性物质和黄

  • 峨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峨参药材名称峨参拼音é Shēn别名土田七[四川]来源伞形科峨参属植物峨参Anthriscus sylvestris (L.) Hoffm.,以根、叶入药。8~9月地上部

  • 紫杉

    《中药大辞典》:紫杉药材名称紫杉拼音Zǐ Shān别名赤柏松(《盛京通志》),紫柏松(《蒙文汇书》)。出处《东北药植志》来源为红豆杉科植物东北红豆杉的枝和叶。原形态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赤褐色,浅

  • 枇杷

    《中药大辞典》:枇杷药材名称枇杷拼音Pí Pá出处《别录》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果实。原形态常绿小乔木,高3~8米。小枝粗壮,被锈色绒毛。单叶互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

  • 台湾泡桐叶

    药材名称台湾泡桐叶拼音Tái Wān Pào Tónɡ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台湾泡桐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ulownia kawakamii Ito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

  • 寒莓叶

    药材名称寒莓叶拼音Hán Méi Yè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寒莓的叶或全草。原形态寒莓(《本草会编》),又名:肺形草、水漂沙、寒刺泡、山火莓、大号刺波。常绿

  • 蓝花扁竹

    《中药大辞典》:蓝花扁竹药材名称蓝花扁竹拼音Lán Huā Biǎn Zhú别名扁竹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鸢尾科植物扁竹兰的根茎。全年可采。切段,晒干。原形态多年生常绿草本,高

  • 小麦苗

    药材名称小麦苗拼音Xiǎo Mài Miáo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嫩茎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小麦"条。化学成分麦秆中含一种抗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