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手心、足心有发热感觉。见《丹溪心法·发热》。多由阴虚而生内热,或火热内郁等所致。参手心热、掌中热、足下热、五心烦热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臭茉莉之别名,详该条。
见《千金翼方》。为肉桂药材之一种,系加工除去栓皮者,详肉桂条。
儿科的别称。古人认为婴幼儿语言不能通,病情不易测,言其小儿疾病诊断的困难,故名。《幼科释迷》即使能言,亦可以“不饥为饥,不渴为渴,不痒为痒,不疼为疼”以假乱真。因此,医生必须详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红娘子之别名,详该条。
古刺法名。又称五脏刺。《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以其针刺深浅部位不同,分别适应五脏有关的病变。计有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等五种。详各该条。
病证名。《银海精微》:“五脏虚劳,风热冲入肝膈,上胞,阳明经毒壅,血气凝滞,故生赤膜下垂,谓之垂帘翳。”详赤膜下垂条。
舌边红,中央有黑干苔通尖之象。为脏腑实热之候,尤以心肺脾胃为甚,急用清热泻下,以解里热(见《伤寒舌鉴》)。
《增补万病回春》卷五方。当归、川芎、白芍药、生地黄、熟地黄各二份,桔梗、人参、栀子、黄连、白芷、蔓荆子、菊花、甘草各一份。为粗末,加细茶一撮,灯心一团,水煎,食后服。治劳神肾虚,血少眼痛。若热甚加龙胆
见图注八十一难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