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恶风

恶风

①证名。可由外感内伤引起。《伤寒明理论》卷一:“伤寒恶风,何以明之?《黄帝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风邪中于卫也,则必恶风。何者?以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为风邪所中,于分肉不温而热矣,皮毛不充而缓矣。腠理失其肥,则疏而不密,开阖失其司,则泄而不固,是以恶风也。是恶风、恶寒二者均为表证。其恶风则比之恶寒为轻也。……恶风虽悉在表,而发散又自不同。若无汗而恶风者,则为伤寒,当发其汗。其汗出而恶风者,则为中风,当解其肌。里证虽具,而恶风未罢者,尤当先解其外也。又有发汗多亡阳,与其风湿,皆有恶风之证。盖以发汗多,漏不止则亡阳,外不固,是以恶风也。必以桂枝加附子汤温其经而固其卫。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湿胜,自汗皮腠不密,是以恶风也。必以甘草附子汤散其湿而实其卫。由是观之,恶风属乎卫者,可知矣。”《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其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亦恶风。……与伤风伤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参见恶寒条。②指病邪。《素问·脉要精微论》:“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③古病名。指厉气中人所致的疾患。《圣济总录》卷十八:“恶风者,皆五风厉气所致也。……其毒中人五藏则生虫,亦有五种虫,生息滋蔓,入于骨髓,五藏内伤,形貌外应。故食肝则眉睫堕落;食肺则鼻柱倒塌;食脾则语声变散;食肾则耳鸣如雷鼓之声,心不受食,食心则为不可治。是故谓之恶风。”治用殊圣散、胡麻散天麻散等方。

猜你喜欢

  • 小儿昏迷

    病证名,指小儿突然或逐渐对周围环境意识完全消失,对外界的刺激不起反应的证候。是由于热与痰内闭所致,其病变部位在心包。热闭大多由温热病邪内传心包,或由吸受夏令暑邪,“暑气通于心”,最易内闭。痰闭系痰迷心

  • 一煎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九方。当归尾、炙穿山甲(研)、生甘草、桃仁泥、皂角刺各二钱,黄连一钱五分,枳壳(麸炒)、槟榔、天花粉、乌药、赤芍药、生地黄、白芷各一钱,元明粉、大黄各三钱,红花五分。水

  • 风寒两伤荣卫证

    病证名。指大青龙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注解伤寒论》卷三:“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

  • 王进之

    【介绍】:见王好古条。

  • 消疳败毒散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柴胡一钱半,黄柏、赤芍药、赤茯苓、龙胆草、木通各九分,连翘、荆芥、黄连、知母、苍术各七分,防风、独活各六分,甘草三分,灯心五根。水煎服。治阴疮,阴茎连睾丸肿痛,小便

  • 猪肉茯苓汤

    《医宗说约》卷五方。牛膝、蛤粉、当归、苍耳子、皂角刺、红花、金银花、甘草各二钱,蝉蜕二十个,穿山甲(土炒,为末)二十一片,土茯苓四两,大黄五钱至一两(自利者不用),精猪肉四两。用生白酒煎服,猪肉过口,

  • 消积集香丸

    《卫生宝鉴》卷四方。木香、陈皮、青皮、炮三棱、炮莪术、炒黑牵牛子、炒白牵牛子、炒茴香、炒巴豆各半两。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至十丸,温姜汤送下,以利为度。治寒冷饮食所伤,心腹满闷疼痛,及积聚、

  • 鸦啗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方。老鸦毛(烧灰)、大红绒灰、黄丹各一钱,珍珠、枯矾各五分,冰片一分,轻粉三分,麝香少许。为细末,先用苦茶水洗净疮面,后用少许干掺患处。治鸦啗疮,症见皮肤上生疮,烂似鸦啗。

  • 消栓口服液

    见补阳还五汤条。

  • 间脏

    指疾病传变不传于所胜之脏,而是间隔一脏,传于其所生之脏。如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母子相传。《难经·五十三难》:“间藏者,传其子也。”按五行学说,间脏其气相生,虽病亦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