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泛指一切食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食味。”“味伤形。”②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③量词。单方独味。《本草纲目》:“治肺热似火燎,……宜一味黄芩汤。”④动词。钻研、体会。
证名。指外邪束表,腠理闭塞所致的病症。《景岳全书·传忠录》:“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治宜解表发汗,用麻黄汤等
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见《外科辑要》。即根据疮疡所生部位,属何经络,在内治方药中加用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病所,易于奏效,为传统用药经验之一。根据疮疡发生在人体部位的不同,各经用药如下:如太阳经,上加羌活
气功功法。一般有内外两种,此指内八段锦。《遵生八笺》所载功法为:“闭目瞑心坐(安心盘跌而坐),据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崑(两手交叉在颈后数九息不令耳闻)。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将两手移向两耳从
【生卒】:六世纪【介绍】:隋代医生。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得父许奭之传,历尚药典御、谏议大夫等。父子以医术均闻名于当时。撰有《备急单要方》三卷。
人体部位名。指眼眶下外侧之高骨,或称颧骨。《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邪上出于烦。”张景岳注:“目下曰,即颧也。”
脉学著作。9卷。清·王贤撰。刊于1711年。王氏论述脉法,采摭《难经》要旨为提纲,并广引诸家学说,删繁纂要,附述己见以求脉理贯通。
白喉证型之一。见清·余二田《喉症指南》。由秉质素弱,兼感寒邪所致的白喉。其症初起无恶寒发热,饮食如常,惟唇白面青,精神疲倦,喉内起白皮或白块,随时增加。治以温经散寒为主。用附桂理中汤。参见阴寒白喉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脑疽。见该条。
见《白喉忌表抉微》。即一不可刮破,刮破则毒气涣散;二不可近火,恐外火引动内火,病必加重;三不可多卧,人卧则气上逆,毒气难骤降。此三不可,是指治疗过程中的注意或禁忌。虽不尽然,但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