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痞气

痞气

①古病名。指脾积。见《难经·五十四难》。《济生方》卷四:“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大如复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诊其脉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治疗用大七气汤红丸子痞气丸等方。参脾积条。②病证名。指气痞。《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明·吴桔南《伤寒补天石》续集卷下:“太阳无汗,当服麻黄汤。由误下之,邪乘虚结于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气。”宜用半夏泻心汤枳实理中汤等方。

猜你喜欢

  • 病发于阴

    ①泛指内脏或阴经所发生的病症,反映病变在里。②辨证上如病者无发热而出现恶寒,为发于阴经的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张琰

    【生卒】:十七世纪下半至十八世纪上半【介绍】:清代医家。字逊玉。山东宁阳人。长于痘疹。自称其家远祖承聂久吾之教,祖传人痘接种术数代。他继承父教,临诊治疗痘疹病例近万人,用数年功夫专研种痘术,晚年编撰成

  • 损娠

    出《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即小产。详该条。

  • 金镜内台方议

    书名。12卷。明·许宏撰集。撰年不详,1794年复经程永培校订,是一部研究《伤寒论》方的专著。许氏称《伤寒论》方为“内台方”,将原书113方归纳为汤、散、丸三类,每方列举方剂配伍与辨证论治的准则,或阐

  • 发瘤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生于耳后发下,软小高突,不痛不痒。治法:以针刺破瘤体,粉发齐出。即皮样囊肿。

  • 滋肾通关丸

    即通关丸,见该条。

  • 股阳

    股(大腿)的外侧。《素问·骨空论》:“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

  • 花龙骨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龙骨之处方名,详该条。

  • 五味丸

    见《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即五味子丸第一方之二,见五味子丸条。

  • 通泄

    即通腑泄热的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