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中医术语。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之一。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与针灸推拿气功等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学术的理论核心。从文献考察,早在二、三千年以前,中国医家已把针灸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已有医方、经脉和《导引图》等多种医书。《黄帝内经》对经络的内容已有比较完整的论述,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已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此后,历代中医文献又不断有所补充和发挥。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祖国医学对经络学说未能作出进一步的认识。近年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积累了许多资料,如经络敏感人的相继发现,证明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探究经络感传的实质已为研究者所瞩目,他如针刺麻醉的成功等,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经络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经络实质,迄今还不能从解剖学和组织学上得到形态证实,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如有人根据一些经络现象不同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的分布情况而认为经络是一种至今尚未发现的特殊结构;有人以神经通路的某一部分受到阻滞、切断或破坏后,针刺效应和循经感传就相应消失,以及从尸体上观察到多数经穴都分布在神经通路上的特点,认为经络与神经系统关系比较密切;有人则提出淋巴反应系统的理论;还有人认为经络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特殊机能排列在人体局部的投射,由此解释针刺一个穴位能够引起一条感应路线的原因。此外,还有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类传导假说等。还有学者从控制论观点进行解释,将人体看作是一个自动的控制系统,而经络相当于“传导道”,穴位则相当于“发生器”,针灸等刺激相当于“信息源”,经络在控制系统与控制对象之间传递着控制信号与反馈信号等等。目前,国内有人提出,第三平衡论和整体区域全息论,即经络是一个新的系统,与已知的神经系统共同协作维持体内的平衡调节。都为经络研究提高了良好的思路。

猜你喜欢

  • 心躁夜啼

    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即热夜啼。详该条。

  • 冒暑

    病名。指感受暑热,传入肠胃而致的疾病。见《丹溪心法》卷一。《医林绳墨》卷一:“冒暑者,其人元气有余,但不辞辛苦,暑热冒于肌表,而复传入于里,以成暑病也。是则腹痛水泻,口渴欲饮,心烦躁热,胃与大肠受之,

  • 脖胦

    经穴别名。即气海。《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胦。”

  • 儿晕

    病名。即子痫。高淑濂《胎产方案》:“妊娠口噤,项强手足挛搐,言语蹇涩,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名曰子痫,即胎风,又名儿晕、儿痉。”详子痫条。

  • 肝主血海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素问·五藏生成论》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参见肝藏血条。

  • 国医百家

    丛书名。裘庆元辑。刊于1918~1921年。裘氏原拟辑医学著作约百种,而实际现存只有七种。计《薛案辨疏》、《叶氏伏气解》、《胎产指南》、《重订幼科金鉴评》、《雪雅堂医案》、《简明眼科学》、《琉球百问》

  • 气呃

    病证见。见《杂病源流犀烛·呃逆源流》。指因气滞及气虚所致的呃逆。中气虚者,宜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阳气欲尽,呕吐,呃逆,下利,两脉微涩者,急宜温阳驱阴,用干姜、吴萸、人参、茯苓、丁香、柿蒂、炮附子等。

  • 儿发不生

    病证名,多因气血不荣于发所致。《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三:“气血损少,不能荣于发,故令发不生也。”亦有因疮而秃落者,均宜地黄丸内服。

  • 神异四七膏

    《仙传外科集验方》方。乳香、没药、麝香、防风、羌活、白芷、赤芍药、当归、黄连、肉桂、皂角、五倍子、巴豆、木鳖子、黄丹、蓖麻子、无名异、槟榔、铅粉、轻粉、枫香、荜拨(一用乌药)、松香、黄蜡各等分,桃枝、

  • 黄微干苔舌

    全舌纯黄,微干少津。伤寒传至阳明府,寒邪已化火,胃有实热,津液受灼。可见大热大渴、谵语等证,宜白虎汤,服至黄苔渐退。如杂病里证见此舌者,是脏腑皆热极、宜酌用三黄承气之类(见《辨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