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脑疽。见该条。
证名。见《医林绳墨·眩运》。又作昏晕。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三分三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1卷。清·许汝楫撰。刊于1888年。本书专论温病癍疹的辨证与治疗,指出:“癍毒发于阳、承于阴;疹毒发于阴、承于阳。”许氏阐析在温病过程中癍、疹的病理和治法各不相同,并介绍了一些自拟的经验效方。末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地笋之别名,详该条。
见《救偏琐言·放点证治准》。即痘疮见形。详该条。
【介绍】:见李密条。
应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之局部充血或起泡的治疗方法。《针灸资生经》:“治疟之方甚多,……乡居人多用旱莲草推碎,置于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于故帛,未灸即起小泡,
即膜原。《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详膜原条。
指水液代谢障碍而引起小便不利、水肿等。水液的输化和排泄,必须经过气化的过程,这与肺、脾、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如气化功能失调,尤以肾阳虚损,以至不能维护三焦水道的通调,则水液不能蒸发化气而输布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