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肥皂荚

肥皂荚

《全国中草药汇编》:肥皂荚

药材名称肥皂荚

拼音Féi Zào Jiá

别名皂荚、肥猪子

来源豆科肥皂荚属植物肥皂荚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以果实种子入药,树皮及根也入药。秋季采,晒干。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消肿。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种子1~2钱,树皮或根3~5钱。外用树皮或根皮捣烂取汁外搽,或加酒捣烂外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肥皂荚

药材名称肥皂荚

拼音Féi Zào Jiá

别名皂荚(《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内皂角(《药材学》)。

出处《纲目》

来源为豆科植物肥皂荚果实。10月采,阴干。

原形态乔木,高5~12米,无刺。2回双数羽状复叶;羽片互生,6~10枚;小叶20~24枚,矩圆形,长2.3~5厘米,阔1~1.5厘米,两端圆形,先端微缺,基部稍不正,全缘;两面被绢质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花杂性,白色或带紫色,有长柄,下垂;萼管长5~6毫米,漏斗状,有脉10条,被短柔毛,裂片钻状;花瓣5,矩形,先端钝,较萼片稍长,被硬毛;雄蕊10,花丝有柔毛;子房无柄,花柱粗短。荚果长椭圆形,长7~12厘米,阔3~4厘米,先端有短喙,扁或肥厚,无毛,有2~4个种子:种子近于球形而稍扁,黑色,直径2厘米。花期夏季。果期8月。

生境分部生山野、林旁。分布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

化学成分含皂甙。

性味辛,温。

①《纲目》:"辛,温,微毒。"

②《本草汇言》:"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除顽痰,涤垢腻。治咳嗽痰梗,痢疾,肠风,便毒,头疮,疥癣。

①《纲目》:"去风湿,下痢,便血,疮、癣、肿毒。"

②《中国药植图鉴》:"祛痰。治咳嗽痰塞。"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撒或调涂。

注意《本草汇言》:"胃弱少食、不食之疾,忌用之。"

复方①治下痢禁口:肥皂荚一枚,以盐实其内,烧存性为末,以少许,入白米粥内食之。(《乾坤生意》)

②治肠风:肥皂(独牙者),烧灰存性,以一片研末,糕糊丸,一片为末,饮汤调吞下。(《普济方》)

③治便毒初起:肥皂捣烂敷之。(《简便单方》)

④治风虚牙肿,老人肾虚,或因凉药擦牙致痛:独子肥皂,以青盐实之,烧存性,研末掺之,或入生樟脑少许。(《卫生家宝方》)

⑤治小儿头疮,因伤汤水成脓,出水不止:肥皂烧存性,入赋粉麻油调搽。(《海上方》)

⑥治秃鬎疬流脓:独核肥皂,去核,用砂糖填满,中放巴豆二枚,麻绳扎定,盐泥固之,火煅,青烟起,存性,去泥,入槟榔末,轻粉五七分,研匀,用香油调敷。先用热汤泡灰汁洗净,再用温水洗去,软帛挹干,敷药一宿,便见效,敷后不须再洗。(《普济方》)

⑦治头耳诸疮、眉癣、燕窝疮:肥皂(煅存性)一钱,枯矾一分,研匀,香油调涂之。(《摘元方》)

⑧治癣疮不愈:川槿皮煎汤,用肥皂去核及内膜,浸汤,时时搽之。(《简便单方》)

⑨治玉茎湿痒:肥皂一个,烧存性。香油调搽。(《摄生众妙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凡肠胃有垢腻秽恶之气,郁于中则外生瘰疬恶疮肿毒;泄于外则为肠风,下痢脓血。肥皂荚专能荡涤垢腻,宣通秽积,肠胃洁净则诸证自除也。"

②《本经逢原》:"肥皂荚,除顽痰垢腻,不减二皂(牙皂、长皂)。痴病胜金丹用之,亦取涌发,不使砒性留于肠胃之意。"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肥皂荚

药材名称肥皂荚

拼音Féi Zào Jiá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Coffeetree

别名皂荚、肉皂角、肥猪子、独儿粑皂角。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肥皂荚,生高山中。其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白花;结荚长三、四寸,状如云实之荚,而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其色如漆而甚坚;中有白仁如栗。煨熟可食,亦可种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肥皂荚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

采收和储藏:10月采收,阴干。

原形态肥皂荚 乔木,高5-12m,无刺。二回羽状复叶,具羽片6-10;小叶20-24枚,矩圆形至长圆形,长1.5-4cm,宽1-1.5cm,先端圆或微缺,基部略呈斜圆形,两面密被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杂性,白色或带紫色;花西风下垂;花萼长5-6mm,有10脉,密被短柔毛,裂片5,披针形;花瓣5,较萼略长;雄蕊10,5长5短;子房长椭圆形,无毛,无子房柄。荚果长椭圆形,长7-12cm,宽3-4cm,扁或肥厚,具种子2-4颗。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坡杂木林中、岩边或村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荚果长椭圆形,长7-12cm,宽3-4cm,先端有短喙,扁平或肥厚,外表紫棕色,光滑无毛,内有种子2-4。种子近球形,稍扁,黑色,直径约2cm。气辛,味辛辣。以肥厚饱满者为佳。

化学成分果实含肥皂荚皂甙(gymnocladus saponin)A、B、C、D、D1、E、F1、G,及两种单萜甙(6S)-2-反-6-a-L-吡喃阿拉伯糖酰基-2,6-二甲基-2,7-辛二烯酸[(6S)-2-trans-6-a-L-arabinopyranosyloxy-2,6-dimethyl-2,7-octadienoic acid]和(6S)-2-反-2,6-二甲基-6-[3-O-(β-D-吡喃葡萄糖基)-4-O(2-甲基丁酰基)-a-L吡喃阿位伯糖酰基]-2,7-辛二烯酸{(6S)-2-trans-2,6-dimethyl-6-[3-O-(β-D-glucopyranosyl)-4-O(2-methylbutyroyl)-a-L-arabinopyranosyloxy]-2,7-octadienoic acid}。

性味辛;温

归经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涤痰除垢;解毒杀虫。主咳嗽痰壅;风湿肿痛;痢疾;肠风;便毒;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调涂。

注意《本草汇言》:胃弱少食、不食之疾,忌用之。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凡肠胃有垢腻秽恶之气,郁于中则外生瘰疬恶疮肿毒;泄于外则为肠风,下痢脓血。肥皂荚专能荡涤垢腻,宣通秽积,肠胃洁净则诸证自除也。

2.《本经逢原》:肥皂荚,除顽痰垢腻,不减二皂(牙皂、长皂)。痴病胜金丹用之,亦取涌发,不使砒性留于肠胃之意。

3.《本草纲目》:去风湿,下痢,便血,疮、癣、肿毒。

4.《中国药植图鉴》:祛痰。治咳嗽痰塞。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密花角蒿

    药材名称密花角蒿拼音Mì Huā Jiǎo Hāo英文名root of Compact Incarvillea别名密毛角蒿、红花角蒿、角蒿出处始载于《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密生

  • 牡荆油

    药材名称牡荆油拼音Mǔ Jīnɡ Yóu英文名OLEUM VITICIS NEGUNDO来源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Si

  • 九香虫

    《中国药典》:九香虫药材名称九香虫拼音Jiǔ Xiānɡ Chónɡ英文名ASPONGOPUS来源本品为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的干燥体。11月

  • 青酒缸

    药材名称青酒缸拼音Qīnɡ Jiǔ Gānɡ别名味草(《分类草药性》),草鞋板(《天宝本草》),山蚂蝗、味噌草、蛆草(《植物学大辞典》),饿蜞蝇、三把苓(《岭南采药录》),拿身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 鲮鱼

    药材名称鲮鱼拼音Línɡ Yú别名雪魿(《纲目拾遗》),魿鱼(姚可成《食物本草》),土铃鱼(《本草求原》)。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鲤科动物鲮鱼的肉。原形态体长、侧扁,腹部圆,

  • 小花老鼠簕果

    药材名称小花老鼠簕果拼音Xiǎo Huā Láo Shǔ Lè 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小花老鼠簕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us ebracteatus Vahl.采收和储藏:果

  • 小红花

    药材名称小红花拼音Xiǎo Hónɡ Huā别名朱唇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朱唇的全草。夏、秋采集。切断晒干。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全体被白毛。根茎横走,半木质,褐

  • 香槁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香槁树药材名称香槁树别名跌打王、香胶树来源樟科香槁树Machilus grijsii Hance,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广东。性味甘、微苦,凉。功能主治散瘀消肿,止血,消炎。治跌打瘀

  • 大叶接骨藤

    药材名称大叶接骨藤拼音Dà Yè Jiē Gǔ Ténɡ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银花素馨的藤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asminum nintooides Rehd。采收和储藏:全年或夏、秋季采收,

  • 白三七

    药材名称白三七拼音Bái Sān Qī别名打不死、还阳参、三面七、接骨丹、三步接骨丹、三匹七。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景天科植物豌豆七的全草。夏季采收全草,晒干用或鲜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