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学术流派之一。指以强巴·南杰札桑为主,包括米尼玛·图瓦顿旦等不同时期的医学家所创立的学术派别。特点是:擅长使用温热药,对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经验。对艾灸、放血、穿刺穴位有独特的认识,并擅长药物
痛经证型之一。见《中医妇科学讲义》。多因素体虚弱,早婚,分娩过多,损伤肝肾,精亏血少,经行之后,冲任胞脉失养所致。症见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治宜调补肝肾。方用调肝汤,或六味地黄
即水肿。《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本病有风寒身肿、寒湿身肿、湿热身肿、燥
【介绍】:见沈应善条。
指妇女怀胎三月之称。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
《类证治裁》卷七方。篇蓄一握。水煎服。治脱肛,肛头虫痒。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称眩掉。《素问玄机原病式》:“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泛指头摇、肢体震颤、头晕目眩等症。多因风邪及肝病所致。参见颤振、痉、眩晕等条。
病证名。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一。未婚女子,由于忧思积虑,损伤心脾气血,以致经闭不通,常可出现诸虚劳损症状。如心伤则血逆竭,故神色败,经水先闭;脾虚则食少;肺阴失养而致咳嗽;随之肾肝失养,则见多怒而毛发
指中国在五十年代制定中医政策后所实行的一种发展医学事业的措施。早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一部分中医试图用解剖、生理知识印证中医理论,或以中药、西药配合治病,称为中西医汇通派。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
【介绍】:见初虞世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