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又称伤湿眩晕。《东医宝鉴·外形篇》:“湿晕,冒雨伤湿,鼻塞声重而晕,宜芎术汤。”湿晕有寒湿、湿热之分。详寒湿眩晕、湿热眩晕条。
【生卒】:224~263【介绍】:三国魏文学家、哲学家。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县)人。世业儒,博学多闻,为“竹林七贤”之一。长而好老、庄之学,恬静无欲,性好服食,著有《养生篇》3卷,已佚。今有《嵇康
见《广东中草药》。为粪箕笃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南宋医家。字孟博。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世代为医,约医术更精,善长针灸,著有《医方图说》。
经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白环俞,见该条。
《医学入门》卷七方。淡豆豉适量。为末,用唾液和作饼,如钱大半分厚,置患处,以艾炷在饼上炙,饼干换药。治痈疽肿硬不溃,溃而不敛,及顽疮、恶疮。
证名。见《银海精微》。为眼珠疼痛如针刺样的证候。可见于内、外障眼疾。本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心经实火所致。症见头痛眼胀,赤热刺痛,持续无间,泪出羞明,或黑睛生翳等;虚证常属体疲目劳,荣气不上溯于目所致
手厥阴心包络经之简称。详该条。
病证名。指小儿因惊风内钓而啼。《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夫惊风内钓啼者,阴阳两证:阴者起于吐之后,胃气虚弱,精神昏愦,嗞啀不宁,或不乳,项硬反张,手足瘈疭,内钓啼叫也;阳者起于身体发热,惊悸大哭,精神
两侧颞部、耳前上方的头发。《素问·上古天真论》:“今五脏皆衰……故发鬓白。”